江苏省清江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0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9/2 19:07: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道小题,约12790字。

  江苏省清江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注重乐教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      的价值基因。《礼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荀子》有言,国将兴,贵师而重傅。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民间教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      ,第一次将“教育公平”      在人类的价值图谱上。今天,教师更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
  A. 薪火相传   理论    铭刻    B. 薪火相传   理念    镌刻
  C. 衣钵相传   理念    镌刻    D. 衣钵相传   理论    铭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薪火相传,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原以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根据语境“在注重乐教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的价值基因”,语句强调的是“尊师重教是代代相传的价值基因”,所以用“薪火相传”恰当。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理念,理性概念,根据语境“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民间教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语句强调的是“教育的理性概念”,所以用“理念”恰当。铭刻,在金石等器物上铸造或镌刻文字或图案,或者指牢记于心,感念不忘;镌刻,雕刻的意思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根据语境“第一次将‘教育公平’…在人类的价值图谱上”,语句强调的是“把‘教育公平’可在人类的价值图谱上”,所以用“镌刻”更形象生动的说出“孔子提出‘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故选B。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可视化、全程留痕等特点,也给破解社会治理难题、防控公共安全风险提供了新途径。
  B.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不良情绪潜滋暗长,极易引发公共安全,而心理疏导是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
  C. “老旧民房”倒塌能够发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更触动着社会神经,那就是由于政府住建部门安全监管、普查不到位。
  D. 上世纪 90 年代泡沫破灭后,日本国内曾经在贸易、货币领域对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曾经希望与中国、韩国实行亚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成分残缺,“极易引发公共安全”后加“问题”,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由于”,D项,搭配不当,应把“实行亚元”改为“发行亚元”。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C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3. 下列句子中,修辞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苍蝇跟蚊子臭虫算得小饭店里的岁寒之友,现在刚是深秋天气,还显不出它们后凋劲节。
  B. 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掐死了。
  C. 鼻子上附带一张脸,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
  D. 那记录的女生涨红了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他最后的一句,自己就当众受到了侮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BC项为比喻,A项,本体为苍蝇跟蚊子臭虫、喻体为岁寒三友;B项,本体为手指,喻体为香肠,C项,本体为酒刺,喻体为未熟的草莓,D项,无修辞,该选项中 “仿佛”只是表猜测,不是表比喻。
  4.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④③①⑤    D. ②①③⑤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20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20岁。②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亦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加冠”,男子二十岁。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知天命”是古人形容人到了五十岁的一种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人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在追求结果。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不惑”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遂以“不惑”作为40岁的代称。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中寿八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          ,           ,           ,         ,           。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
  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A. ③⑥①④②⑤    B. ③⑤②⑥①④
  C. ①②⑥③⑤④    D. ①⑥③②④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③句“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紧承前面一句内容。⑥“这”指③句内容,但表示转折,转而写永和九年暮春之初那天的意义,先整体从时间的角度写,后面应跟①④,然后再从作家的角度写,后应跟②,⑤承句讲,“……转眼没有了踪影”,“但那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