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练习题(6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鲁教版 / 高中试卷 / 必修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8/26 15:47:1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4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文档:第一单元+山水神韵
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文档: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文档:第一单元+山水神韵+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文档:第一单元+山水神韵+自读文本1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文档:第一单元+山水神韵1赤壁赋+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文档:第一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文档:第一单元+山水神韵3再别康桥+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一单元山水神韵
  1 赤壁赋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rén)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虚御风(fénɡ)
  B.嫠妇(lí) 愀然(qiǎo)
  舳舻(yóu) 山川相缪(liáo)
  C.酾酒(shāi)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危坐(jīn)
  D.匏樽(páo) 枕藉(jí)
  蜉蝣(fú) 一叶扁舟(piān)
  解析:A项,“冯”应读“píng”;B项,“舳”应读“zhú”;D项,“藉”应读“jiè”。
  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     舞:跳舞。
  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正坐。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D.托遗响于悲风    悲风:凄凉的风,指秋风。
  解析:A项,舞:使……起舞。此处是使动用法。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解析:A项,“泣”为使动用法;B项,“侣”“友”,名词意动;C项,“西”“东”,名词作状语。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望美人兮天一方
  B.渺沧海之一粟
  C.白露横江
  D.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A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有隐喻君王之意;今义,美貌的女子。C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D项,古义,指望不到边的宽阔江面;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答案:B
  5.下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顷之,烟炎张天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纵一苇之所如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③为助词,的;②音节助词;④动词,到。
  答案:B
  6.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B.而今安在哉
  C.舳舻千里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解析:B项,与“何为其然也”均为宾语前置。A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D项,被动句。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宋]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蒣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
  桫 椤
  综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 “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
  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
  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
  解析:A项,“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无中生有。C项,“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错,文中是说“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D项,“基本”和“都是”错。
  答案:B
  2.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
  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
  ……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与现实漂泊处境抗衡的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与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解析:C项,“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