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40字。
7 夏天的旋律
【教学构想】
总的来说,课文的教学构想和许多课案一样,具有着“课前准备——引言——感知整体内容——探研置疑——课外拓展——课后练习”六个部分,但是,看似“模式化”的板块,其实质却并非僵化,而是遵循学生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展示(如从感性到理性、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前到课堂再到课后等认知顺序),其具体的教学安排、活动设计,却仍然是千差万别、创意无穷的。稳定的学习板块,通过种种富有创新的环节、细节的构建及组接,照样能营构成万千气象,如同固有的七个音符却构造浩瀚的音乐世界一样。
引言有两个设计,方案一是兼顾课文的“画面美”特质及学生在该阶段感性思维普遍较强的特点而设计的,它包含着与绘画相关的练习,以此形式表达个体的最初阅读体验,为后面设计的比较阅读题埋下了伏笔。
方案二是着眼培养学生的阅读敏锐性,让他们从标题,迅速收集相关文本的信息,或者直接用口语交际方式调动其生活体验。针对学生学习习惯还不够好的情况,查工具书帮助感悟课文成为该方案的一个亮点,既有利于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好习惯,又能让他们明白本义、引申义及特定语境中意义的差别和关系。
“感知整体内容”的板块,当然离不开学生有一定目标的朗读(简言之是“读一句话,赏一句话”),配以全班的交流和圈点批注方式的介入, “听” (学会倾听同学的朗读、发言)、“说”(全班性的交流)、“读”(公开的朗读和私下的品读结合)、写(圈点批注)四方面的训练得以全面协调地进行。这,正是针对现实中许多学生“说”、“说”的缺乏,“读”的单一(默读、吟读多,但朗读少),结果导致不同程度的“哑巴语文”倾向而设置的。
第三个板块是“探讨质疑”,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尝试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这是非常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合作性、探研性的一个环节,面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教师要沉着冷静地进行去芜存精、科学整合,尽量放手来让学生来解决问题,这种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问进行的“平等对话”集中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课外拓展”板块是对本单元“比较阅读”学习的一次练兵,让能力在实践中增强、方法在运用中被掌握,这正是重在素质培养提高能力的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而非昔日纸上谈兵、脱离现实的应试教育。
鉴于初中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强的现状,教师在最后一个“布置课堂练习”板块中遵循着优化作业的三原则“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多留给学生自我创造、个性培养的空间。死板、僵硬的旧作业模式,可以休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从课文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化阅读敏锐性。
2.尝试听、说、读、写的各方面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以和谐发展。
3.感受到这幅夏日风情图中作者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对“比较阅读”及“浏览和略读”方法在实践中深入认识并予以掌握,尤其是前者。
2.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研的学习方式。
3.增强学生知识迁移和立足课文的向课外适当拓展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内容,“自主式”的圈点批注和“他主式”(老师规定一定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