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2017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17道小题,约10410字。
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2017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本试卷共五大题,17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君子风度
近来,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中国为了帮助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增持欧元债权的措施。对此,欧洲的国家和人民是欢迎和感谢的,但依然惹来了一类所谓顾虑和担忧的声音。本来一件简单的互助共赢的事情,却无端地遭到猜疑,可谓“好人难做”。
但中国人依然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对非洲的援助,对金融危机下欧洲国家的帮助,坚持不懈地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诸如此类,中国人始终保持着最大的诚意,也尽着最大的努力。而面对讽刺和质问,中国人也往往采取一种“沉默是金”的态度。中国古人有句话,“君子寡言”,多少年来,中国人在国际事务中做了许多实事,没说多少漂亮话,正是这种君子风度的践行。
其实,不友好的声音之所以发出,并不是因为这些喊话者多么了解中国,相反,有很多人纯粹是主题先行,为反对而反对、为猜疑而猜疑。他们不理解中国人“君子寡言”的风度背后,不是理屈词穷的软弱无力,而是对“势”、“位”、“为”的坚定认识。
中国人眼中的“势”,不是功利主义的“势利”,更不是某强某霸的“势力”,而是世界形势、历史趋势。杨洁篪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趋势不断深入,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新兴经济体在迅速崛起。因此,我觉得世界力量的对比正在向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人对当今大势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乐于与人合作,愿意走出去到五洲四海广交朋友。
中国人所谓的“位”,也不是要凌驾世界各国之上、谋求所谓“霸主”的地位,而是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定位。尽管不久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但是中国人不愿意戴这“老二”的帽子,因为比这个总量更现实、更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还有很多。中国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无论多么大的数字除以中国人口数,都会变得很小。中国的人均GDP还很落后,而且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还有1.5亿人没有摆脱贫困。种种事实都在提醒中国、也提醒世界看到,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距离发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于对“势”和“位”的理解,才能明白中国人的“为”。合乎道义的事情、援手危难的事情,中国人没少做,所以维和部队去了海地、护航舰队去了索马里、救援人员去了新西兰;属于自己的国际义务,中国人努力在做,所以推动减少碳排放、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中国古人说,“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这句话在本质上是说,行为要承载着价值观。中国人在国际上作为的标准,要言之,一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二符合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
中国人很敬爱一位古代将军,他的名字叫李广。李广这个人德行高远、不善言谈,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读懂了李广的品格,就读懂了中国人的风度。
1.对于“中国人的君子风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君子风度表现在中国人始终保持着最大的诚意,尽着最大的努力,坚持对外援助,推动地区和的和平和发展。
B.中国人往往采取一种“沉默是金”的态度,“君子寡言”的风度背后,不是理屈词穷的软弱无力,而是坚定不移地践行君子风度。
C.中国人的君子风度是认识到世界形势、历史趋势,对自身准确的定位,对合乎道义的事情及国际义务有所作为的体现。
D.古代将军李广是中国君子风度的杰出代表。他德行高远、不上言谈,其行为承载着中国人的价值观,被司马迁高度赞誉。
2.下列对“势”“位”“为”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眼中的“势”,与功利、强霸无关,它是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大势,不为“势利”,不谋“势力”乐于与人合作,广交朋友。
B.中国人眼中的“位”,是时时刻刻给自己正确定位。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想经济各方面都凌驾世界各国之上,还要走很长的路。
C中国人眼中的“为”指“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合乎道义、援手危难等事必为。它体现了中国人的君子风度,体现了对世界的责任感。
D.“势”“位”与“为”三者是统一的。统一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中国人的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也统一于中国人的价值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际上不友好的声音之所以发出,是因为那些声音的发出者很多人为了某种目的,而并不是为了真正想真正了解中国。
B.当一些国家与地区出现危机时,中国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施以援助。共赢之事却无端遭到猜疑,正所谓“好人难做”。
C.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和新兴经济体都发生了变化。作者认为世界力量的对比正在向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
D.作者认为,李广作为中国人很敬爱的一位古代将军,他的品格,他的作为,足以体现了中国人的君子风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