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1(5份)
- 资源简介: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2.3孙悟空大战红孩儿+.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4.7儒林外史+.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4.8兄弟阋墙+.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7.14做客+.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8.15吴老太爷进城+.doc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重点目标 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并分析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性格特点。 难点目标 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导入示标 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导入课文。对于《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今天咱们跟着这《西游记》的乐曲,走进这部经典著作,去真切的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学做思一:走进《西游记》:
1、 作者:吴承恩(约1500—约1582),中国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江苏涟水,后徙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祖父吴贞曾分别任过县学训导、教谕。其父吴锐,家境贫寒,以经营绸布为生。虽身为商人,却喜读书,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吴承恩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西游记》是古
……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 《兄弟阋墙》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梳理李宝嘉和他的《官场现形记》
②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本结构,把握作者绝妙构思——误会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速读课文,在课堂讨论中品味文本的动作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作者对兄弟卖官丑行的讽刺与揭露,对见利忘义的行为的否定与批判
②认识晚清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现实
重点目标 认识晚清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现实,学习作者夸张、漫画化的闹剧手法。 难点目标 把握作者绝妙构思——误会及作用
导入示标 课件展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释义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诗经•小雅•常棣》有这样一句诗“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表现了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的意愿,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课文说的兄弟是“阋于墙”,以至大打出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学做思一:走进《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
……
课题名称
《吴老太爷进城》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剖析吴老太爷感受的变化,概括小说主题。
领悟艺术技巧:①用“陌生化”的手法描写景物和人物,②心理描写
2.过程与方法:
理清结构,分析人物感受,概括主题,鉴赏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道理,与时俱进,有辨别地接纳新事物
重点目标 如何欣赏吴老太爷的感受
难点目标 剖析吴老太爷感受变化,并概括其形象特征
导入示标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还有人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小说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生活的间接再现。当历史的背影渐行渐远渐无声的时候,所幸的是我们还拥有经历史的大浪洗涤过的经典小说。而每翻开一篇小说,我们就翻开了一页历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茅盾、走近茅盾的小
说《子夜》,走进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
学做思一:走进作家作品
1、介绍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餔子》
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爆发后,散文代表作《白杨礼赞》《风景谈》。1981年临终前,茅盾捐献25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
2、《子夜》梗概: 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生凋敝、战乱不止,但在上海却纸醉金迷,民族工业艰难地运转着。开办丝厂的吴荪甫接父亲吴老太爷到上海,吴老太爷却因不适应都市生活,深受刺激而与子夜死去。吴府办丧事,上海上流人物都来吊唁。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乘机拉拢吴荪甫和杜竹斋投机公债,贱买贵卖,初战告捷。后吴荪甫野心勃勃,敢于冒险,吞并其他的民族企业,并成立了益中兴托公司。但是、工人运动,
农民暴动,使得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现已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