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试题(8份)
- 资源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1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2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1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2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3课道山亭记1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3课道山亭记2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1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2Word版含答案.docx
第1课 小石城山记
1.通假字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同“技”,技艺。
2.古今异义
(1)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
古义:城墙上的女墙。
今义:斜着眼看,表示厌恶或傲视。
(2)其疏数偃仰。
古义:读cù,密集。
今义:数字。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古义:得到赏识。
今义:卖出。
3.一词多义
(1)而其一少北而东:并列连词,并且土断而川分:承接连词,不译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转折连词,却
(2)为其上为睥睨:形成不为伟人:造就,造作愈以为诚有:认为
(3)类类智者所施设也: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种类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类推
(4)径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直径
(5)少其一少北而东:稍少时,一狼径去:一会儿
4.词类活用
(1)逾黄茅岭而下:名词作动词,向下,往下走。
(2)其一西出:名词作状语,向西。
(3)环之可上,望甚远:名词作动词,盘旋攀登。
5.文言句式
(1)投以小石:状语后置句。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省略句,省略“于”。
(3)是固劳而无用:判断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译文:它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土堡,还有像城门一样的一个洞穴。
(2)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译文: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激越,过了很久才停止。
(3)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译文: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神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以为真的存在。
(4)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文:有人说:“这里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
一、结构图解
小石城山记写景交代小石城山的方位描绘山石瑰玮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的分布景色奇丽议论相信确有造物者怀疑造物者是否真有否定当地两种说法怀才不遇
二、中心主旨
文章通过写像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抒发对美好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1.第一段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试用一个字概括。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奇。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
……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
1.古今异义
(1)至于赤壁之下。
古义:至,到;于,介词。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2)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古义:一一指着数出来,形容清楚了然。
今义:数字。
(3)将何往而非病。
古义:忧愁、不快乐。
今义:疾病。
(4)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指征收钱粮等公事。
今义:①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账凭证,处理账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②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2.一词多义
(1)当王披襟当之:迎着木兰当户织:对着有积石横当其垠:阻挡
(2)胜以览观江流之胜:美好的景色……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禁得住,忍得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利
(3)所以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表原因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 胜者:用来……的(景象)
(4)以不以物伤性:因为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把照之以明月:用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来
3.词类活用
(1)名之曰“快哉”: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西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往西。
(3)亦足以称快世俗:使动用法,使……称快。
(4)蓬户瓮牖: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
(5)穷耳目之胜:使动用法,使……尽情(享受)。
(6)动心骇目: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7)草木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成行。
4.文言句式
(1)谪居齐安:省略句,谪居(于)齐安。
(2)振之以清风:状语后置,以清风振之。
(3)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判断句。
(4)将何往而非病:宾语前置,“何往”即“往何”,到哪里。
5.翻译下列句子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译文:白天能看见船只出没在亭子前,夜里能听见鱼龙悲鸣于亭子下面
……
第4课 百丈山记
朱文公一生治经讲学,皓首穷经,畅游于经山书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险奇幽静的百丈山就曾留下朱文公的足迹。踏石磴,过涧水,夜宿听泉;观瀑布,赏夕阳,探幽寻胜,不禁让人思绪飘然,逸兴畅飞。在朱夫子细腻的笔触下,那俊美的山峰,险奇的石磴如现眼前。百丈山承载了朱文公的游玩意兴,朱文公的文字又为百丈山注入了文化的厚重。秀美景色,历历如绘,让人瞻言见貌,如临其境。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刻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二、背景资料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文白对照
登 百丈山 三里许,右俯 绝 壑,攀登百丈山三里多路,右边是又深又险的山谷。
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县东北。许:约计的数量。俯:屈身,低头。绝壑:又深又险的山谷。左控 左临悬
垂崖,叠 石 为 磴,崖绝壁,垒叠石头作为阶梯,控:临。叠石为磴:垒叠石头作为阶梯。磴,石台阶。
十余级 乃得度, 山 之胜 盖自此始。经过十多级方才能通过,山上美景也从此处开始。乃:才,就,副
词。度:通过。胜:美景。盖:大概,一般。
循磴而东, 即得小涧,沿着石阶向东走,就可以见到一个小溪涧,循:顺着。东:名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