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三十三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0题,约15330字。
包头市三十三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
出题人:段飞 2017-7-13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 共75分)
现代文阅读
(一)社科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天的反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汉代时,御史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人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刺”。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
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极“举报”。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明元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告贪官;到了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于是,“制度反腐”成为一种探索。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
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明朝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剥皮实草”,贪官污吏们被拉到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杀死,并将他们的皮整张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这些假人摆在衙门的公座旁边,以这种阴森恐怖的方式与继任官员进行职务的移交。有学者对唐宋明清四朝正七品官月俸数与当时的贪污受贿数额作过比较,结论是当时官吏贪污受贿相当于正七品官一个多月甚至低于一个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大力倡导廉政,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力图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腐败”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反腐败斗争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立足于民主和法治的基础,完善廉政制度,长期不懈地进行反腐倡廉,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摘编自“中华励志网”)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今中外都强调反腐,反腐就应该从官员选拔开始进行,古人称之为“吏治”。
B. 从某种意义上说,治官治吏,尤其是反贪反腐,意味着一个社会的进步诉求。
C. 秦朝建立了第一个完备的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 汉代刺史制度的建立,是因为御史不奉法,监察不力,于是皇帝另派中央官员巡视地方。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是古代最有效的反腐手段之一,就是保障吏民一定的言论自由鼓励基层官员、民间人士越级上书,指阙言事。
B. 作为制度反腐的手段,朱元璋对贪污腐败实施的刑罚骇人听闻,他独创的“剥皮实草”制起着杀一儆百的作用。
C. 《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全都是记录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反腐奏折,北宋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
D. 民告官,如果有理有据,又得到官方的及时处理,对于防治腐败,推行廉政,会起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可见,中国古人一开始就知道防范审判不公和司法腐败。
B. 虽然立法严惩,但腐败却从来没有绝迹,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C.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努力完善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反腐败斗争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D.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因此官吏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分析可知,A、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分析和理解各项是否正确,应该结合选项信息并把它与原文内容加以比较,找到相关内容,一定不要脱离原材料。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分析可知,C、说法绝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结合原文可知,D、强加因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阎肃的艺术人生
陈原
①翻开阎肃的艺术年谱,你会发现,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新中国文艺史册上的每一页都留有他的鲜明足迹,这足迹一直延伸到今年。
②阎肃出生在河北保定,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他选择了报考重庆南开中学。在中学读书时,他读过《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在重庆工商大学求学时,他又加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