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湖南省学海大联考高三名校模拟试卷(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9750字。
2018届湖南省学海大联考高三名校模拟试卷(七)
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关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显现。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枋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关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生态文化是美丽中国的文化形态,它包含了多层次的内容,涉及伦理、价值观、科技、教育、艺术、关学等范畴,其特征是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物质关系在文化上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
(摘编自卢艳芹《“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4日11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美丽中国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具有三个维度。
B. 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比生态整体繁荣更为重要。
C. 美丽中国的对象包含了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三部分。
D.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既重视物质也重视精神,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一分”结构,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B. 文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分析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C. 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时,围绕美的内涵从两方面来展开论述和分析。
D. 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时,论述了生态文化的内含、特征及主体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也就无法实现。
B.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表现出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片面追求,不符合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C. 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有利于审美意义上的社会的形成。
D. 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建设什么中国、怎么建设中国”问题。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美丽中国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说法错误,以部分代整体。原文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人的全面发展比生态整体繁荣更为重要”说法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文中并没有比较两者孰轻孰重。C项,“美丽中国的对象包含了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三部分”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应该是“广义上的美丽中国”才包含这三部分。故选D。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项,“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说法错误,文章三个维度不是逐层递进的,而是采用并列式的。故选A。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原文“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这与“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
张中行
城,就来源说不温雅,是为防守;于内,是舍不得自己的所有;对外,则是把不少人看成小人或敌人。人,有理想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事实一面,既来之,则安之。对城也是这样,既然有了城,日久天长,就觉得还是以有它为好。于我,当然也欢迎城的繁华和方便,并曾设想,在城门外或内,找到个《老残游记》中那样的高升店,也许竞可以喝白干,佐以花生仁,然后饱餐黍米饭,兼听“画角声断谯门"了。
我的出生地是农村,在京津之间,但并没有机会到较近的天津和较远的北京看看。直到过十岁,才有机会,第一次看到本乡本土的香河县的小城。记得其时我还在上小学,县里开小学生成绩的观摩会,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