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试题(21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3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7/20 21:35:5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2
  • 下载点数: 8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21份) (打包)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1.doc
专题八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练习.doc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练习3.doc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练习4.doc
专题九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练习15.doc
专题九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练习16.doc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练习10.doc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练习11.doc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练习12.doc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练习13.doc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练习14.doc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练习5.docx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练习6.doc
专题十 辨析并修改病句 练习17.doc
专题十 辨析并修改病句 练习18.doc
专题十二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练习.doc
专题十三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练习.doc
专题十四 图表解析 解析.doc
专题十五 写作 练习.doc
专题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练习.doc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2.doc

  专题集训 1 论述类文本阅读(1)
  [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2018•湖北四地七校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最终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还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的作品,都客观地整体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的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还是在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
  B.北宋的大量作品,如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能客观地整体把握和描绘自然。
  C.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宽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画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D.在第二种意境中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在元代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2段通过与诗的“无我之境”作比较,论证了北宋山水画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义而丰富的特点。
  B.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之境”,是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自觉的抒情诗意更为浓厚、鲜明。
  C.文章论述了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的“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这三种面貌和意境。
  D.作者在论述这三种面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没有随自己的兴趣、倾向而偏爱偏好任何一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我之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因而作品的思想情感就更为宽泛、广阔。
  B.由于引用的陶渊明的诗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C.南宋的山水画有的标题可能和北宋的一样,但刻画更为精巧,能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思绪、感受。
  D.“有我之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三分鼎足,各擅胜场。
  二、[2018•安徽A10联盟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
  ……
  专题集训 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
  [共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
  刘庆邦
  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②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状态。麦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邃,更加渺远。
  ③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也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了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④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在夜晚的麦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⑤我们家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一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眼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地里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定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才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人类原始的感动。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⑥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不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找,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轮廓。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麦子像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产生了错觉,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⑦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还是有的。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有一座桥,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给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下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断续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不到了。
  ⑧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我还醉眼蒙眬。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际,更是壮观无比。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喉咙有些哽咽。
  (节选自《散文选刊•原创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②③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暗淡、朦胧的特点。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象。
  B.“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浓浓的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C.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借细致的观察,用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忧伤的乐曲。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1)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时间,我产生了错觉,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标题是“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既然是“夜晚”,为什么第⑤段要写“白天”在麦田里看到的景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乌镇的修辞
  汗 漫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1896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置。“茅盾”这一笔名,显影出大革命失败后一个左翼文人的苦闷、犹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现为语言的困境。正因这双重困境,他在1949年之后处于一种微妙、尴尬的位置,反复检讨其内心与行动的革命坚定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从来没有苦闷、犹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远处。而正是这种“偏远”赢得我的敬意,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阻止了鲁庄公,“_______,________,”一番考察后下令追击,最终大获全胜。
  (2)《赤壁赋》中苏轼举流水和月亮的例子,辩证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观点,其中从不变的角度谈论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描写了石头高耸、浪涛激荡的壮丽景象。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写曹操及其率领的军队浩浩荡荡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出“固一世之雄也”的慨叹。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错一字扣一分,扣完为止。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善于利用外物,如在交通工具方面,他先说“_____,____,_____”,接着从舟楫角度举例。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山间早晚光线的明暗变化之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____,____,____”的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