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54(6份)
- 资源简介:
-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教案+学案+习题:6逍遥游 
 逍遥游1.doc
 逍遥游2.doc
 逍遥游3.doc
 逍遥游习题.doc
 逍遥游习题教案.doc
 逍遥游学案.doc
 -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逍遥游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积累重点的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回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 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 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学生讨论得出各词句的正确解释及翻译。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详见学案)
 三、整体感知:请学生们分组讨论文章结构
 课文结构: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 、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层次梳理:
 提问:1、同学们思考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明确: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我们可以根据以上事物把第一段分为两层,如何分?依据是什么?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去以六月息者也”,说明鲲鹏徙南冥需要借助风的力量。 第二层通过野马、尘埃、舟和蜩、学鸠的例子,说明事物都是有所待的。(第二层还可分为两小层,第1层到“而后乃今将图南”讲述野马、尘埃、舟的所待。第2层是嘲笑鹏鸟的蜩与学鸠。)
 (二)重点把握:1层:野马尘埃需生物之息,舟需水的力量;
 重点词语:则风斯(则,就)在下矣 而后乃(才)今培(凭借)风 置(安放)杯焉则胶(粘着地)
 ……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逍遥游》习题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重点字词 活用 通假 古今异义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巩固文言现象
 重难点 巩固文言现象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课前检测(5分钟)
 二、基础考查(14分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直上穿过”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3.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应改为“最后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
 【导学】教学目标:了解庄子及庄子思想;熟读成诵课文,理解“逍遥”思想。
 教学重难点:了解庄子的思想,并背诵全文。
 作家作品介绍: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国中期的思想家。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穷,曾向监河侯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布衣见魏王。据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庄子》:《庄子》一书有52篇,现存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计33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又称《南华经》。【导思】一、为加点字形注音。
 北冥( ) 蜩蝉( ) 宿舂粮 ( )蟪蛄( ) 大椿( ) 斥鴳( )
 泠然( ) 万仞( ) 蓬蒿( )鲲鹏( )抟 ( )迁徙( )
 坳堂( )草芥( )夭阏( )
 【导练】一、解释下了加点词的意思。(8分)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而后乃今培风: 4.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5.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6.绝云气,负青天:
 7.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8.未数数然:
 二、解释课文中出现的成语意思。(4分)
 1.扶摇直上: 2.鹏程万里:
 3.食不果腹: 4.风斯在下:
 三、重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为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用原文回答)(6分)
 2.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