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拟考试(打靶卷)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小题,约14320字。
绝密★启用前
山东师大附中2015级高三第十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高三语文组 2018.5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各门艺术可以按其反映现实的不同方式划分为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两大种类。表现艺术以反映主观世界为主要对象。再现艺术以反映客观世界为主要对象。而二者并非截然对立,有时是互为观照、辨证统一的。
那么,书法艺术的种类该如何划分?我们认为:书法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作为书法艺术物化形态的线条是“有诸于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晁说之《书法考》),是书法家主观世界的表现,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
正如汉代杨雄在《法言•问神篇》所指出的那样:“故言,心声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动情乎?”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也说过:“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惨阳舒,本乎天地之心。”而德国的黑格尔及俄国的别林斯基也分别强调过艺术表现的“情致”作用。所以,书法艺术应归入表现艺术的范畴。
这样是否就抹杀书法艺术的再现性了?不是的。书法艺术里通过线条来诉诸人的视觉,因此笔墨线条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带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再现性,这也就是汉代蔡邕在《笔论》中所说的“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就构成了书法美的双重特性,表现性中带有相对的再现性。
唐代张怀灌在《书议》中提出著名的“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说。他认为书法艺术的文字线条以“依类象形”为本源,而后者超越了被模拟对象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即经过了一番从“囊括”到“裁成”,加工、演绎、概括过程。所以,不管是书法艺术的笔墨线条,还是结构章法,都不能再现客观世界某个对象,只是以主观的形式概括象征客观世界某个对象,是“意象”,而不是“具象”。正如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表现》中所说:“一件艺术作品表现的是生活、感情和内在现实的想法。它是一种发展了的隐喻,一种将言词难以表达的东西——意识自身的逻辑——明确表达出来的非推论的符号。”
在历代书论中,我们曾看到不少关于某个书法家的笔墨线条或结构章法像什么的议论。如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形容“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不能否认,这些形象比喻的再现,能给人以生动的书法审美感受。这也许就是书法美中再现性的一些作用吧。但这种再现性在书法中毕竟是间接的、象征性的。即仅仅是像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如果真是“列阵之排云”“高峰之坠石”那样就是绘画作品而不是书法作品了。可见这种再现性在书法美中是受到质的规定;是比喻不是对照。受到量的限制:只能“如”、“像”,不能“是”。
另外,再现性在书法美中也显示着一种不稳定性,如一横既可看作是“千里阵云”,又可看作“一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各门艺术按其反映现实的不同方式可以分为以反映客观世界为主要对象的表现艺术和以反映主观世界为主要对象的再现艺术。
B. 书法艺术以情感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因此作为书法线条是“有诸于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
C. 张怀瓘认为书法线条以“依类象形”为本源,而“依类象形”在模拟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
D.“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等形象比喻的再现,能给人以生动的书法审美感受,具有绘画作品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将艺术划分种类,是为后面提出“书法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的论点提供前提。
B.文章所引杨雄《法言•问神篇》中的话可以证明书法线条是书法家主观世界的表现,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
C.文章中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表现》中的话可以作为书法艺术的笔墨线条和结构章法“是‘意象’,而不是‘具象’”的一个论据。
D.文章提出论点后,先论证书法艺术的再现性,进而集中论述表现性,最后论述二者的辩证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过庭《书谱》:“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等论述与黑格尔及别林斯基强调过艺术表现的“情致”作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呢?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就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