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8年高考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考前模拟第2期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1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5/26 22:52:2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0420字。

  备战2018年高考【全国百强校】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第2期
  一、【2018届安徽省蚌埠二中第二学期高三4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
  ②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宝刀。
  塞上曲     戴叔伦①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②。
  【注释】①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
  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C.《渡易水》后二句即景抒情,从眼前所见的凄切苍凉之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
  D.《塞上曲》尾句化用典故,却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基于班超爱国精神的升华。
  E.两首诗语言深沉,苍凉悲切,均可见出诗人激荡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爱国激情。
  15.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CE15.①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渡》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志向,诗人途经“燕赵”旧地,想起荆轲,渴望效命疆场;《塞》诗写大唐军队敢叫胡儿有来无回,士兵们以身报国,表达了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
  ②不同之处:《渡》诗隐含忧国伤时之情,而《塞》诗昂扬向上。尾句感叹到哪里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   送行(或:感叹当今国事衰微,即便荆轲这样的勇士也无用武之地),表达了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塞》诗整首诗都洋溢这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雄健壮烈。
  【解析】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2018届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三第九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