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2018届高中毕业生秋季学期期末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430字。
机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1月11日9︰00—11︰30】
昭通市2018届高中毕业生秋季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循序渐进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中一种可贵的思想。其发端于《老子》,《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段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我们做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孔子主张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荀子集诸家之说加以改造,乃化为己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发展到南宋,经朱熹的创造性总结,遂成“循序而渐进”的至理名言。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贵思想。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 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追逐金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无孔不入。结果,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谋求一己私利,竟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晚近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循序渐进”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只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锲而不舍,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B.循序渐进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C.现实生活中,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它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品质是统一的。
D.世间万物皆有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循序渐进历经发生、发展、改造、总结,发展到南宋,朱熹化为己说,成为至理名言。
2.下列对原文论证及推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用孔子、老子、荀子以及朱熹的主张来具体阐述“循序渐进”这个观点,说理透彻。
B.文章第二段把“为而不争”与孔子的“君子无所争”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C.文章第三段列举了近年来一些违背中华传统美德的现象,发人深省,使文章具有时代针砭性。
D.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思想,能反映“为而不争”思想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提及“为而不争”, 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所说的不争,都以“为”为前提,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
B.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求我们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不能虎头蛇尾。
C.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为历代中国学人所关注,以范仲淹、顾炎武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以“凝聚人心,扶正风气”为己任,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晚近学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并将其融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还 乡
路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蓬的像一团茅草。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纹。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庄稼和青草的绿叶上,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