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43份)
- 资源简介: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1.1+细处攻坚——洞悉命题手段与陷阱学会三重比对+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1.2+重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2.1+小说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2.2+小说形象的三种常考题型+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2.3+小说环境的三个考查角度+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2.4+赏析小说的语言与标题+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2.5+小说阅读常考的三类探究+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3.1+把握散文结构思路的两种考法+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3.2+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3.3+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意+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3.4+鉴赏散文的语言与表达技巧+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3.5+散文阅读常考的三类探究+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4.1+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4.2+非文字材料的信息筛选与图示表述+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4.3+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4.4+新闻的评价与探究+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5.1+概括分析传主事迹、形象、成就或贡献、品质与成因+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5.2+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1.5.3+传记的评价与探究+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2.1.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2.1.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2.1.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2.1.4+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2.1.5+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2.1.6+文言文的归纳概括与分析综合+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2.1.7+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2.2.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2.2.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2.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2.2.4+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2.3+名句名篇默写+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3.1.1+从八个角度辨析成语误用+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3.1.2+从八个角度辨析近义词语+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3.2.1+从语法角度分清成分与关系+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3.2.2+从六个角度学会辨析与修改+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3.3.1+语言表达的连贯+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3.3.2+语言表达的得体+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3.3.3+语句补写的技巧+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3.4.1+准确推断+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3.4.2+鲜明、生动与实用短文拟写+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3.5+图文转换+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3.6.1+扩展语句压缩语段+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高三语文课标一轮练习:3.6.2+选用、仿用、变换句式+Word版含解析.docx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 细处攻坚——洞悉命题手段与陷阱,学会三重比对
预习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得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一 小说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
预习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失 踪
周海亮
男人随很多人扑出战壕,然后便不见了。活着的兵里找不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那次他们打了胜仗,兵的失踪于是变得蹊跷,几近离奇。几天以后队伍打到兵的家乡,营长将兵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兵的女人,女人听了,表情即刻变得不安。
他失踪了?
找不到了。
怎么可能?
部队里常有这种事情。营长说,他可能战死了,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我们找不到他;他可能被俘了,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为太过恐惧,不敢面对敌人。他回来过吗?
没有。女人说,你们弄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
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营长说,是他失踪了。
我猜他战死了。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他既不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那么勇敢。他战死了,你们有责任的。
当然。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都是对你的补偿。现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
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信。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然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丈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兵打死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
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消息。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会。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的丈夫成为俘虏。只有成为俘虏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每一天夜晚,女人都会被睡梦里丈夫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惊醒。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营长不再是当年的营长,他现在的任务,是负责核实战争中失踪士兵的名单。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两个裸露的胳膊上,整齐地排列着十几个弹痕。
我来找我丈夫。女人说,你们是否找到了他?
当然没有。营长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被俘。我们拿到了所有的战俘名单,包括死去的战俘,可是没有你的丈夫。他应该逃走了。他肯定逃走了。也许他就藏在村子里,藏在你的家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不过这已经不归我管了。再说能活着有什么不好呢,我整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逃。当初他主动提出要去打仗,他怎么会逃呢?他的胆子大得像狼,他怎么会逃呢?他一直没有在自己面前出现,他怎么会逃呢?女人不相信,可是突然,女人希望他真的逃了。他逃了,保一条命,就什么都有,就可能什么都有,就真的什么都有。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
清晨,出门喂鸡的女人看到一个男人从她面前走过去。男人扫她一眼,目光在她的脸上没有丝毫停留。女人心里猛一哆嗦——男人太像她的丈夫了——相貌像,身材像,表情也像。可是他是她的丈夫吗?女人僵在门口,任一群叽叽喳喳的鸡崽儿焦急地啄着她的脚背。
女人终喊出一声“天啊!”,扔掉怀里的箩筐。她至少追出五里地,可是没有男人的影子——既没有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也没有不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女人往回走,想,他是她的丈夫吗?他不是她的丈夫吗?丈夫真的死去了吗?丈夫真的没有死去吗?女人回到家,幻想丈夫站在院子里,坐在屋子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女人找了很久,仍然只有孤零零的她。
女人叹一口气,拾起箩筐。女人想,不管如何,丈夫给了她等待和希望——丈夫有可能活着,有可能死去。丈夫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她来说,便够了。
(有删改)
1.(情节梳理题)对于自己丈夫的下落,女人的心理期望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2.(情节作用题)小说最后安排了一个男人从女人面前走过的情节,这样的安排是否多余?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导学号37740187〛
巩固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4分)
哑 佬 三
李家法
哑佬三在村里没有名字,哑佬三就是他的名字。哑佬三长得面目狰狞,又哑又丑。他鰥居村边一隅,两间破房子外搭一个不大的芭蕉园,芭蕉园拾弄得怡人,只是村里头很少有人来过,好像这里是块禁地。
当村中有谁家遇到白事,人们才会来找他。来报告的人通常在他的篱笆门外用劲把那棵柳树摇
……
二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预习练
1.在下面一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 。树并不很粗,却坚韧挺拔,都生长在石上。 。树冠顶部都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在风中摇曳着。
A.①两边一色翠柏,铺满沟沟壑壑,枝枝蔓蔓
②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B.①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铺满沟沟壑壑
②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C.①两边一色翠柏,铺满沟沟壑壑,枝枝蔓蔓
②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
D.①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铺满沟沟壑壑
②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梁启超说:人之生也,与忧思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间后,总能拿出理性镇住它, 。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
A.所以感情不致牵动我,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
B.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妨害我的事业,糟蹋我的身子
C.所以感情不致牵动我,妨害我的事业,糟蹋我的身子
D.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 〚导学号37740282〛
3.仿照示例,在下面的横线处,续写一句话。
帆因船只而存在,而船也因有了帆的扬起,才多了动力,少了阻碍。烛因黑暗而存在,而暗也因有了烛的照耀,才多了些希望,少了些迷茫。
4.请根据给出的中秋节、重阳节的对联的下联,用给出的词语分别组成两副对联的上联。要求:语意连贯,符合节日特点,不重复使用词语。
池塘 黄菊 月静 绮风 桐叶 村酒 影 熟
中秋节
上联:
下联:风摇庭幕桂花香
重阳节
上联:
下联:紫门临水稻花香
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