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题,约8000字。 重视基础,提高能力,是一份知识点覆盖全面的试卷。
2005——200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B
语文试卷(命题:萧师)
班级 姓名 考号 成绩
(考试时间:2006年1月16日 150分钟)
【注意】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主观题;
试卷分值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共5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4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慰藉(jí) 漪(yī)沦 罗绮(qǐ) 熨(yùn )帖
B.恪(kè)守 坍圮(pǐ) 隽(juàn)永 皈(guī)依
C.弃甲曳(yè)兵 庠(yǎng)序 跬(guī)步 千乘(chéng)
D.鸡豚狗彘(zhì) 须臾(yú) 昳(shī)丽 期(qí)年
2、下面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橘子州头 挥斥方遒 怅廖廓 峥嵘岁月
B.风华正茂 万户候 打渔船 箫瑟秋风
C.浮藻 长篙 斑斓 笙萧
D.漪沦 干燥 佝偻 枯槁
3、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新的历史时期,焦裕禄、孔繁森热爱人民的思想,理应得到发扬 。
(2)每一个有志青年,都应有远大的政治 ,摈弃那些惟利是图的思想。
(3)那座发射塔,几十名工人连续奋战了二十多个日日夜夜,才把它 起来。
A.光大 抱负 竖立 B.光大 报复 树立
C.广大 抱负 树立 D.广大 报复 竖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远华公司走私一案,涉及上上下下几百人,款项之大,范围之广,手段之恶劣,实在令人发指。
B.我和张宇相约第二天上午10时在校门见面,第二天,我俩果然不期而遇了。
C.重庆市云阳县各级领导积极做好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工作,安土重迁,使移民高高兴兴地搬迁到新的家园。
D.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美轮美奂,热闹非常。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扶贫工作组的同志经常下到农村了解情况,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
B.他们被老人那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以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C.善不善于选择最恰当的完全可靠的材料,对于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关系。
D.一位老工人向国家文物部门捐献了一枚祖传的硕大珍珠,具有极高的观赏、保存价值。
-1-
6、下列句子的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我的呼吁》一文中,史怀哲认为善良既会消除暴力,也会产生与之相对抗的暴力。
B.《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
C.《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感情真挚,在人的心灵深处引发阵阵震荡,表达了对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D.《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江泽民同志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发扬五四爱国传统,勇敢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7、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辞说,由西汉刘向编撰而成。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C.舒婷,福建籍女作家,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朦胧派诗人,她在《致橡树》一诗中,使用象征手法,以与橡树并肩挺立,根相连,叶相触的木棉,表达了既平等独立又相依相知的爱情观。
D.《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