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80字。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常听别人朗读好文章,可以使自己扩大视野,学习优美语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常朗读好文章可以在阅读中展开想象,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首先,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语感。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讲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语文教学中,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学生正式地学习书面语言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讲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我在接到新班时,总要下功夫让每个学生张开口,能够大声地朗读,因为 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然而,班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在人面前大声说话,害怕读书。怎么办?多鼓励,重评价,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多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地读;多让那些胆子大的,能力强的到台上来读;必要时开火车……等等,通过这些措施,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位学生能够张口读书。学生初读课文,可能会有一些生字、生词,甚至出现断句错误的情况,这些是在所难免的。随着阅读过程的深入,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读认生字、生词,停顿正确,初步领会、表现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在课文熟读之后,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语速、语调、表情等包括非言语因素,来表现情感了。
其次,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国的语言文字浩淼无穷,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辞醇美,意韵隽永, 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韵律性等特点。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黄河颂〉〉。〈〈雪〉〉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如在〈〈山中访友〉〉教学时,我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进而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同时,针对不同文体应采用不同的“美读”方法。“理论文和说明文,逻辑地读。抒情文和诗歌,感情地读。记叙文的叙述部分和人物的对话部分,一要读出事情的经过,一要传出各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叶圣陶语)如,我在〈〈背影〉〉教学中,通过配乐朗读,哀婉的二胡声与同学们低沉的读书声交融在一起,使同学们自觉进入作品情境,感受那份朴素真挚的父爱;在〈〈信客〉〉的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创设情境,感悟情感”朗读法,让学生扮演老信客和小信客,以自身的体验,饱含感情地读出余秋雨的质朴而典雅的文字,体悟信客的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的品质。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