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8540字。
№:5—14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差异。
△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翻译。
△学会根据具体语境推测文言词语的含义。
教学设想和安排
△采用讨论法。
△预习思考题:
1.古代汉语为什么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
2.文言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形?
3.课本文言文的注释中,“某字”通“某字”与“某字”同“某字”表示的意思有何不同?
4.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种情况?翻译时应该怎样处理?
5.文言文主要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应该怎样翻译?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文言词语
文言实词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汉字的数量远比现在要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录汉字9353个;《康熙字典》收录汉字48000多个,其中包括大量的异体字;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汉语大字典》共收汉字7万多个。汉字数量少,一词多义的现象自然就会普遍存在。二是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这是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最重要的原因。
比如课文所举的“亡”字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就有以下9个义项:
①逃跑,逃亡。《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②不在,出门在外。《论语•阳货》:“孔子时(通“伺”)其亡也而往拜之。”《孟子•滕文公下》:“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季氏几代以来把持鲁国的政治,阳货这时正又把持季氏的权柄。)
③失去,丢失。《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吕氏春秋•去尤》:“人有亡鈇(通“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④灭亡,消亡。《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⑤死。《论语•雍也》:“亡之,命矣夫!”《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yóu)、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⑥过去的。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词:“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⑦通“忘”,忘记。《管子•枢言》:“亡其身失其国者殆。”《论衡•语增》:“为长夜之饮,亡其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