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说课稿7
- 资源简介:
约12400字。
《台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和义学校的语文教师王丹,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台阶》,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要求教材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那么关注人类就不能只关注名人,伟人,更应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弱者的生活。本文以一位普通的父亲为描绘对象,体现了一代农民勤劳,质朴,厚道老实的形象。这位父亲以自己辛勤的劳动证明了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尊严,也向时代发出深沉的呼唤,呼唤先进的生产力的出现来结束农村落后的现状。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和认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文中父亲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
(2、深入了解、认识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就文本而言,本文情节简单,文字朴素。这无疑给学生阅读理解带来便利。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深沉情感也容易引学生入境。然而困难是存在的,学生与文本背景距离较远,作者怀着既崇敬又怜悯的复杂心理描写父亲,决定了父亲形象具有多角度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分析起来有难度。
2、学习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学习动力: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为: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重难点确立依据:本文情节的单一,文字朴素的特点,无疑给学生解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将本文定为自读篇目。当然困难仍然是存在的。由于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正是因为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的形象,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所以分析“父亲”的形象,便成为学习本文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又必然要以梳理的故事情节,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前提,所以这个前提应作为突破全文的重点。
三、教法设想: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解决并积累生字词。课堂上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复述法:《台阶》较长通过复述能快速抓住小说的情节,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与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