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阅读(17份)
- 资源简介: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阅读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句式第一课时(判断句).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断句.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翻译第二课时.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翻译第三课时.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翻译第四课时.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翻译第一课时.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句式第二课时(被动句).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句式第三课时(省略句).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句式第四课时(倒装句).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实词推义六法.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虚词第二课时(而).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虚词第六课时(于).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虚词第七课时(焉).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虚词第三课时(与).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虚词第四课时(其).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虚词第五课时(以).doc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虚词第一课时(之).doc
准确判定文言语句的停顿
【考点解读】
对于文言文断句(即停顿)的知识考查,历年高考的《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文阅读”部分都没有对此作明确的要求,只是在“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部分作了如下规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考试卷上也没有出现过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试题。只是从2004年开始,部分省市的高考试卷上陆续出现了文言断句的试题,试题不要求考生给文言语句加标点,只是要求考生判定语句停顿的位置,并用“ / ”做出标记即可。
【文言断句步骤】
1、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2、根据文章的内容,推断该段落大意。
3、抓住文言特征,依据断句技巧句读。
4、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
5、根据断句情况,理解段落内容;对照全文意思,逐句进行检查。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即文言句子的特征。
【文言断句技巧】
技巧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作主语或宾语来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1:汉 六 年 正 月 封 功 臣/良 未 尝 有 战 斗 功/高 帝 曰/运 筹 策 帷 帐 中/
决 胜 千 里 外/子 房 功 也/自 择 齐 三 万 户/
[当堂演练]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
第三课时
【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总结】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有的同学把“沛公军霸上”(《鸿门宴》)这一句,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例如把“特与婴儿戏耳”,错译为“特地同小孩玩耳朵”。显然,译者把虚词“特”、“耳”译错了——“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二、漏译
1.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这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承前省略了。如果只补出“触草木”的主语“蛇”,而漏补“尽死”的主语“草木”,就会漏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这才对。
2.该译词语被“遗忘”。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例如有同学把“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这一句,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
1.照搬注释不变通。“牺牲玉帛(应译为:祭神用的猪牛羊、珠玉、丝绸),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因为其注释是“指
……
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点简说】
1、《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能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了解。
【命题规律】
1、《考试大纲》确定的考查范围为18个虚词;
2、不再单独设题,对其考查主要在阅读文本和翻译题中体现。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之、乎、者、也,乃、何、而、且,与、其、所、为,因、若、以、则,于、焉
一、【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我见相如,必辱之。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③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何罪之有。
③何功之有。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马之千里者。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扃:jiōng,关闭。而: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