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三维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增分练(4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2/6 19:46:0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增分练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增分练1 论述类+小说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增分练2 论述类+小说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增分练3 论述类+散文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增分练4 论述类+散文Word版含解析.doc

  现代文阅读增分练1 论述类+小说
  (时间:40分钟 满分:3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不能为了“国际化”丢了“本土化”
  胡静静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的文艺创作开始流行“中外混搭”的路子。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将莎士比亚的《大将军寇流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糅合到了一起,让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来了一场跨文化的“对话”。电影《长城》也如法炮制,将中国元素同好莱坞怪兽电影结合,希望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蹚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然而,这些貌似时尚的混搭作品,真正受到观众尤其是外国观众认可的,恐怕并不多,而谈到中国文化借此“走出去”了多少也就有些尴尬了。张艺谋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在国外市场遭遇惨败就是一例。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从选材到制作都得有国际化思维。这种观点本身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何为国际化思维呢?是在内容上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口味,还是在形式上“中西混搭”?以往,中国电影人的答案是两者皆有。于是我们看到了早些年冯小刚根据莎翁戏剧《哈姆莱特》改编的电影《夜宴》,也见证了其不尽如人意的口碑和票房。归根结底,《哈姆莱特》的经典性并不在于情节的扑朔迷离,而在于人性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如“生存还是毁灭”那般深邃的思考。我们对西方经典的借鉴倘若简单地附着于框架,或辅以高端的特效与华丽的阵容,终究会流于肤浅的新瓶装旧酒,也让人看低了中国文化内蕴的创造性。
  反观曾经在国外备受好评且屡获大奖的国产电影,如《英雄》《卧虎藏龙》《红高粱》等,无不是因为在中国语境下展示了对世界和人性独到的思考,才真正撼动了世界影人的内心,获得了“走出去”的通行证。中国文化元素在这些影片中并未游离而出,沦为刻意呈现的视觉奇观,而是同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有机融合,以饱含象征与隐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相得益彰的故事。
  俗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真正能赢得国外业界和观众尊重的,必然是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人情冷暖怀有虔诚与忠实刻画之心的作品。当刻意迎合的伎俩越来越容易被慧眼识破,也许不虚伪不矫饰的真诚才是出路。当今困惑于如何“走出去”的文艺工作者尤其应当反思:中国文化想要“借船出海”,究竟应当在商业上思量更多,还是在作品上花更多心思?是应该多琢磨大数据和调研报告,还是着重理解世道人心?
  我们通常所谓“世界性”,事实上正是针对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本身而言的。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均是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而直抵人心的“不可言说之物”,因而也足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普遍的情感共鸣。这有赖于艺术家技术的娴熟,更取决于创作者本人的眼界和识见。
  立足本土化,作品确实有文化,得人心,相信定然是不会缺少观众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通读文章,对文章内容进行层次划分。文章第一段主要讲国内的文艺创作开始流行“中外混搭”的路子,来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举例加以说明;第二段讲混搭作品遭遇尴尬。这是第一层。第三段主要讲混搭作品遭遇尴尬的原因,即目前业界对国际化思维认识上存在误区,并举例分析说明;第四段举《英雄》《卧虎藏龙》《红高粱》等例子分析成功“走出去”的作品的共同特点。这是第二层。第五、六、七段具体指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应该怎么做。这是第三层。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分点表述即可。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中国文化试图以“中外混搭”的路子“走出去”时遇到的尴尬;其次指出业界对国际化思维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并举例分析那些能够“走出去”的作品的特点;最后指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应该怎样做。(每点2分)
  2.中国文化“走出去”遭遇尴尬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明确题干要求的基础上找准答题区间,即文章第三段。第三段从形式、内容、思想等层面分析了业界对国际化思维认识上的误区,考生抓住“是在内容上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口味,还是在形式上‘中西混搭’?以往,
  ……
  现代文阅读增分练3 论述类+散文
  (时间:40分钟 满分:3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题 壁
  王 力
  题壁不知始于何时。相传司马相如过升仙桥,题柱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可见汉朝的人就有了弄脏公共场所的习惯,又唐朝韦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遂成故事。这故事就是后世所谓“雁塔题名”。司马相如和韦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羡慕富贵:一个是未富贵而先夸口,一个是初富贵而便忘形。说得好听些,就是雅人深致;若从坏里说,这简直是无聊,令人作三日呕。
  题壁也许纯然为的是留一个纪念吧。“某年月日某人到此一游”,这简单的几个字未必就是想出风头。但是,为什么不写在你的日记册上呢?假如你有一个照相机,还可以给胜地拍一个照,然后记上你来游的年月日,何苦弄脏了公共场所?你这是为人呢,还是为己?若说是为人,人家根本不认识你这个无名小卒,非但不能流芳千古,而且不足以遗臭万年;若说是为己,你何时重游还在不可知之数,甚至老死永不重游,你留几个文字又有什么用处?关于这个,往浅里说,你是像小学生用粉笔乱画墙壁,显得你没有好好受过教育;往深里说,你是因为喜欢这个风景,恨不得据为己有,公家的地方是不出卖的,就是卖你也买不起,你怀着阿Q的念头把公家的地方加上了你私人的记号。至于人家是否因此感觉“煞风景”,你可管不着,题壁完全象征了咱们中国人一种有我无人的心理。
  有些人不甘心于只题一个名,他们还要题诗。这自然更雅一等。“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风趣啊!可惜的是他们的诗多数是颇欠推敲,或者说是只敲而不推,因为他们吟诗有如擂鼓,“不通”“不通”又“不通”!胜地何辜,受此污辱!他们太不自量了。他们没有因为“李白题诗在上头”而搁笔,倒反是人人自比李杜,人人都要题诗在上头!未辨四声,遑论八病!只合矜夸荆室,床上吟诗;何须唐突山灵,墙头放屁!那些不喜欢文学的人,熟视无睹,倒也罢了。最苦的是那些对文学有兴趣的人,看见了字闭不了眼睛,总不免一看,看了之后,把水色山光的满怀乐趣都糟蹋了!寄语现代的司马相如和韦肇们,做做好事吧,莫再佛头着粪罢。当然,其间偶然也有达官名士,不爱惜他们的墨宝,来给山水增光,甚至于不惜重金,特雇巧匠,摩崖刻石,做得非常精雅。这似乎是无可批评的了。名山佳作,相得益彰,有时候,竟使我们不知道是人以山传呢,还是山以人传。这样,我们感谢大手笔之不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是,我总觉得题壁是中国文人的恶习。名人题壁,后人看见了也许发生仰慕之忱,然而在他本人却是未免自诩多才,有搔首弄姿之感。“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达官名士们在别的地方风头已经出够了,何必雁塔题名,才算是自鸣得意呢?再说,在立功立言之后,将来世家有纪,儒林有传,而金匮石室,又复永宝鸿文,自有人家捧场,更不必沾沾于炫露了。西施若不捧心,东施虽欲效颦亦苦无从效起。寄语达官名士们,你们如果不喜欢名山宝刹被尺二秀才乱涂乱画,你们就应该以身作则。
  此外我还有一个建议,凡属公共游览的场所,一律严禁题壁。如有典型才子未能免俗,一定要出风头,必须将佳作先付审查,缴纳重税,然后规定式样,指定地点,特许摩刻。说不定还有名门闺秀,像旧小说中所说的,在壁上题诗唱和,因而恋爱结婚。这样,多捐两个钱给公家,也是值得的。
  1944年8月
  1.请解释文中画线短语的含意。(6分)
  (1)阿Q的念头
  答:                                                             
  (2)佛头着粪
  答:                                                            
  解析:第(1)题,联系具体语境,根据上文“恨不得据为己有,公家的地方是不出卖的,就是卖你也买不起”和下文“把公家的地方加上了你私人的记号”,可推知含意。
  第(2)题,“佛头”代指名山胜地,“着粪”比喻一些人做出题诗一类“煞风景”的事。由此可归纳出其含意。
  参考答案:(1)指占不了、买不起也要在心理上满足一把的念头。(3分)
  (2)比喻在名山胜地题歪诗。(3分)
  2.从第三段看,作者为什么不赞成“题诗”?(6分)
  答: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