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5110字。
《包身工》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熟悉课文背景及作者相关知识。
2、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点,探究多种手法穿插使用的写作特色。
4、综合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体会作者对包身工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无比愤慨的情感,培养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预 习 案
【预习目标】
1、结合教材助读,了解时代背景及文章体裁,帮助理解课文。
2、自读课文,梳理重要字词和理解疑难语句,能把握全文内容和结构。
3、细读课文,结合探究案的问题分析课文。
【教材助读】
一、背景资料
本文是夏衍先生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作的反映中国劳工悲惨生活的一篇带有经典意义的报告文学,发表在1936年《光明》创刊号上。
文章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
当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孩子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规模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的行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走近作者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现代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创作和电影创作。著名的电影剧作有《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唤醒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从这以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