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29份打包)
- 资源简介: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29份打包 Word版含解析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1.2 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1.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1.6 有教无类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1.7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2.1 王好战请以战喻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2.2 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2.3 民为贵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2.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2.5 人和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2.6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2.7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3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4 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5.1 无端崖之辞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5.2 鹏之徙于南冥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5.3 东海之大乐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5.4 尊生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5.5 恶乎往而不可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6.1 兼爱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6.2 非攻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6.3 尚贤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7.1 郑人有且买履者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阶段过关检测二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阶段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是鲁孔丘与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丘不与易也 D.使子路反见之
答案:C
解析:A项,“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B项,“辟”通“避”。D项,“反”通“返”。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日,子路行以告 B.君子之至于斯也
C.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D.子见夫子乎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B项,古义:到、到达。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C项,古今意义相同。D项,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50730001)
A.{■("①而谁以易之" @"②子路拱而立" )┤
B.{■("①对曰:“然。”" @"②夫子怃然曰" )┤
C.{■("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②杀鸡为黍而食之" )┤
D.{■("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②天之弃商久矣" )┤
答案:D
解析:A项,①通“尔”,你;②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①表示肯定,是的;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①动词,作为;②动词,做(饭)。D项,①②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耰而不辍
A.左右欲刃相如 B.子路从而后
C.范增数目项王 D.止子路宿
答案:D
解析:例句与A、B、C三项中加点词语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耰: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也指覆种。刃:用刀杀。后:落在后面。目:用眼睛示意。D项,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50730002)
例句:子路宿于石门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B.子路行以告
C.隐者也 D.晨门曰:“奚自?”
答案:A
解析:例句为状语后置。A项,状语后置。B项,省略句。C项,省略句,判断句。D项,宾语前置。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
……
二、当仁,不让于师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道之斯行 B.夫子矢之曰
C.莫春者 D.亡之,命矣夫
答案:D
解析:A项,道,通“导”;B项,矢,通“誓”;C项,莫,同“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子一言以为知" @"②多见其不知量也" )┤
B.{■("①人虽欲自绝"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①偃之言是也" @"②觉今是而昨非" )┤
D.{■("①莫春者,春服既成"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答案:C
解析:A项,①形容词,通“智”,聪明、智慧;②动词,知道。B项,①动词,断绝;②动词,渡过。C项,都是形容词,正确。D项,①形容词,同“暮”;②不定指代词,没有谁,没有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50730004)
A.{■("①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②盘盘焉,囷囷焉" )┤
B.{■("①当仁,不让于师"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D.{■("①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②为国以礼" )┤
答案:A
解析:A项,①②都是词尾,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B项,①介词,对于;②介词,从。C项,①人称代词,他;②指示代词,那、那些。D项,①介词,为了;②动词,治理。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A.闻弦歌之声 B.风乎舞雩
C.曾皙后 D.博我以文
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阶”是名词用作动词,竖起梯子。A项,“弦歌”,名词用作动词,弹琴唱歌。B项,“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C项,“后”,名词用作动词,后来才离开。D项,“博”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A.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不吾知也
C.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D.贤哉,回也
答案:A
解析:例句与A项,状语后置;B项,宾语前置;C项,判断句;D项,主谓倒装。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
……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D.无欲速
答案:C
解析: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无,通“毋”,不要。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答案:C
解析:C项中的“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承接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其他三项,古今同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君子一言以为知" )┤
B.{■("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②愿枉车骑过之" )┤
C.{■("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D.{■("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②低眉信手续续弹" )┤
答案:A
解析:A项,①②两个“知”都通“智”,形容词,智慧、聪明。B项,①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②动词,拜访、探问。C项,①通“蚀”,亏耗;②名词,粮食。D项,①名词,信用;②副词,随便。
4.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50730006)
①仲尼岂贤于子乎 ②于斯三者何先 ③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D
解析:①介词,比;②介词,对于;③和④都是介词,对于。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A.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 过:拜访
B.天雨,解素衣 解:脱去
C.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衣:穿
D.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 胜:胜过、超过
答案:A
解析:A项,过,经过。
2.下列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
B.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C.鳣似蛇
D.彘臞,人乃弗杀
答案:A
解析:B项,女,通“汝”,你的;C项,鳣,通“鳝”,黄鳝;D项,臞,通“癯”,消瘦。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奚不之晋
②树易生之物
③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④匹夫失其身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D
解析:①动词,去、往;②结构助词,的;③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④代词,代平民百姓。
4.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50730042)
例句:常酒者,天子失天下
A.倒树之即生
B.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C.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加点词均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形容词作动词,得到……尊贵。C项,使动用法,使……活下来。D项,意动用法,认为……有利。
5.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A.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B.失火而取水于海
C.“彝酒”者,常酒也
D.若又奚患
答案:C
解析:例句与C项均为判断句。A项是状语后置,B项是状语后置,D项是宾语前置。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
……
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答案:C
解析:A项,信息源于第1段开头句,“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错,与原文意思不一致。B项,信息源自第2段开头部分,“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中的“核心思想”理解不准确,文中并无此信息。D项,“还需要侧重考虑”错,第2段中的原文是“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答案:B
解析:B项,信息源于第2段中间,原文是“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即古代儒家对“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都关注,不是“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A项,信息源于第2段,正确。C项,信息源于第3段,正确。D项,信息源于第4段,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答案:C
解析:A项,信息来自第3段,但选项中“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错,于文无据。B项,“如果……就……”使用不当,信息源于第4段第一句,原文是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D项,信息源自文章最后一句,原文是条件关系,而选项是目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导学号50730045)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