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00字。
语文必修二模块复习测试(附答案)
I 阅读鉴赏(76分)
1 古诗文阅读鉴赏(40分)
(一)古诗文默写(8分)
1.补写诗文。((1)或(2),(3)或(4),(5)或(6),(7)或(8),各选一题,共可选4题)
(1) ,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
(2)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3)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赤壁赋》)
(4)哀吾生之须臾, 。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5)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6)老吾老,______________;幼吾幼,_______________。(《孟子·梁惠王上》)
(7)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8)人非圣贤, ?过而能改, 。(《左传》)
(二)诗词曲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中的“独”传达了什么信息?全句该怎样解读?(3分)
3.请简要说明上下阕在内容上的联系。(2分)
4.请指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最具表现力的词,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三)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跞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对下列词语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骄固:骄奢顽固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6.对下列两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7.对第二段中加“ ”的句子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3分)
A.秦人,文中指秦皇。不暇自哀,指没有空余的时间哀痛自己。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一、二、四个“后人”同义,指秦以后的统治者,可以理解为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第三个“后人”指更后的统治者。
8.结合文段,分析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5分)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l )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翻译:______________
( 2 ) 鼎铛玉石,金块珠跞,弃掷逦迤。
翻译:______________
( 3 ) 戍卒叫,函谷举。
翻译:______________
2 现代文阅读鉴赏(36分)
(一)阅读下面文学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坡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10.为什么说“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