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宣城二中、郎溪中学、广德中学三校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4510字。
2017-2018学年宣城二中、郎溪中学、广德中学三校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卷
分值: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成语修辞中的汉文化
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
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数量大、内容丰富、 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注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章太炎所说的“国民常性, 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 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这也影响到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 有理有据。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
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汉语成语 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中浮现出“许多鸡 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崩塌”的画面。“磨刀霍霍”(摹状)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 听到磨刀的声音。
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素来“崇古”, 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于是人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 经据典。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经典”。如“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人事迹)。
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的新颖奇特的心理。韩愈在《答 李诩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可见,喜新求异是汉语 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 己的思想。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说法”。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 “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 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
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水”代 “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年”、“年届不惑”等(割裂); “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 语)。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如“客人来了”,说“大 驾光临”,自家因此“蓬草增辉”。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思维 有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的关联、对立及其 变化。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成 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成语内部语素对 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
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 对,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文化具有具体务实的传统,体现在中国人说话写文章时有理有据,“理据”即指生活 事实的验证和圣贤的经典论述。
B.中国人的具象思维,使人们往往崇尚圣贤的经典论述,说与写总喜欢引经据典。许多成语 就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
C.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成语就 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D.章太炎关于中国人“重实际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的说法,影响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 洁具体,有理有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汉语成语数量大、内容丰富、使用普遍,不少成语是汉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源于古代, 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B.喜新求异、含蓄表达思想的传统文化心理、使古代的文人雅士在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 “美辞”,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
C.成语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因其内部语素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并通 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D.“贫困、没钱”的说法平淡无奇,“阮囊羞涩”则体现出遣词造句的新颖奇特的特点,也 体现出中国人委婉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成语“千钧一发”让人眼前浮现出“一根头发悬挂着千钧重的东西”的画面,这一成语反 映了古人在言语活动中具有具象思维的特点。
B.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是“四字格”,不符合四个字两两相对的特点要求,所以 不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C.成语“喜新厌旧”内部语素相应,“喜新”“厌旧”结构相似,前后对照,互相补充,是 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
D.成语“抛砖引玉”既能体现古人的具象思维,又能体现求新、含蓄因而爱用各种修辞的文 化心理,也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8 题
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 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 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 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 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