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杜甫诗》ppt3(课件+试题,打包11套)
- 资源简介: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课件试题)(打包11套)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2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1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223.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客至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2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客至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224.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旅夜书怀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2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旅夜书怀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225.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2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226.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检测四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2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整合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227.ppt
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
专题导语 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
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
兵车行
一、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
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
早弱而早慧的杜甫
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他自小多病。有
……
客 至
一、诗人名片
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十一年
到成都后,杜甫靠朋友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靠好友严武表荐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一时期,生活相对安定。后因蜀中大乱,杜甫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向东漂泊至夔州,住了两年。这两年是杜甫创作的第二次高峰。到57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59岁,在湖南末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二、诗词故事
杜甫的“仁”心
杜甫住在夔州期间,居住的屋前有几棵枣树。一到秋天,树上沉甸甸的都是枣子。邻居是个年老无儿无食的寡妇,时常跑到杜甫屋前打些枣子充饥,杜甫非常同情她,不但不加以干涉,有时还帮助她多打些枣,让她能多吃一些。
后来,杜甫把茅屋让给从外地来的一吴姓亲戚,自己搬走了。不料,这个亲戚刚住进去,就在屋前插上一道篱笆,禁止寡妇打枣。杜甫听说后,心里很难受,当即写了一首七律诗《又呈吴郎》代替书信,送给姓吴的亲戚。诗写得委婉真挚、动情。这件事虽小,但小处细处往往更能体现杜甫的“仁”心。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这之前一年,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然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的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
……
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杜甫与律诗
一、律诗简介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或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二、杜甫与律诗
杜甫与李白,都是伟大的诗人,但又都是个性迥然不同的伟大诗人。表现在诗体上,李白喜欢自由、少束缚的歌行体,而杜甫则喜欢格律严谨、章法严密的律诗,尤其是七律。可以说,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古代诗人所难以企及的,对中国的诗歌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佳作也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主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将它用于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