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打包14套)
- 资源简介: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全一册试题(含解析)(打包14套)新人教版必修3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1课林黛玉进贾府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31.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2课祝福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37.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3课老人与海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42.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蜀道难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46.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5课杜甫诗三首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49.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6课琵琶行并序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56.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7课李商隐诗两首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62.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寡人之于国也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64.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9课劝学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72.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过秦论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76.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1课师说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82.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84.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3课宇宙的边疆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89.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4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8393.doc
第01课 林黛玉进贾府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著于现实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在绘画、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社会上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与谈论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重点理解】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全书共120回,后40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本文节选自第三回。
《红楼梦》的前五回属于全书的序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本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随着林黛玉踏入贾府,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贾府这个簪缨世家的气派:宁、荣两府是奉皇帝之命“敕造”的,“荣禧堂”的匾额是皇帝御笔所赐,室内陈设的“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显示着对君王的忠诚与尊敬,来往的宾客也都是“座上珠玑昭日月”的豪门贵族,表明贾家的尊贵地位。就连仆妇们的吃穿用度、交接礼节,也不是寻常人家可比。这是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也正是在这样的典型环境里,他们形成了各自的性格。
……
第03课 老人与海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芝加哥郊区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嗜好渔猎和各种运动,母亲喜欢音乐和绘画。海明威的性格、爱好深受父母的影响。
192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问世,使海明威成了欧美文坛上的新秀。这部作品表现了第一次大战后西方青年一代迷惘、颓唐的精神状态。残酷的战争摧毁了他们的人生理想,于是他们沉醉在放荡不羁的生活中,消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女作家斯泰因读了此书后,称海明威为“迷惘的一代”。从此,他便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929年,海明威发表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使他跃入名作家之列,这是一部具有强烈反战思想的作品。它通过一个美国青年亨利与英籍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悲剧,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欺骗性和残酷性,从客观上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是摧毁青年一代的社会根源。亨利是又一个“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作品描写了他志愿参战──厌战──反战的思想变化过程,真实感人,但又流露出人类无法逃避这场灾难的悲观情绪。作品中电文式的对话,情景交融的环境气氛渲染,已显露出海明威风格的特色。此后,海明威又写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其中以《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快乐生活》和《乞力马扎罗的雪》为最佳。前者以文笔的洗练、结构的紧凑而著称;后者是一篇典范的意识流小说,通过作家哈里清醒时和昏迷中两股意识的交叉流动,表现了他临终前对自己一生的反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改变了他对生活的“迷惘”状态,始终活跃在反法西斯斗争的战场上,既是一名有正义感的记者,又是一个自觉的反法西斯战士。
1945年海明威回国后,长期隐居在古巴哈瓦那郊区。他又恢复了30年代的冒险生活,经常到深海去捕大鱼,到非洲去猎猛兽。在旅游时,接连两次飞机失事,他虽死里逃生,但身上又增加了许多伤痕。他在创作上曾一度出现衰竭现象,但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挽回了他的声誉,并获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晚年,海明威身患多种疾病,兼之旧伤复发,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他的写作。从此,他精神抑郁,痛苦不堪,终于于1961年7月2日,在美国爱荷达州的别墅里自杀身亡。
海明威是个正直严肃的作家,但他的创作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始终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健全的观察家和理解者”,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干预生活的入世者;另一方面,又是
……
第14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理论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荣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超越时空》《超弦导论》等。
【重点理解】
1.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提示:(1)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②“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③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④“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2)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①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②“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③“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2.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象,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了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3.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提示: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难点探究】
1.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