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牡丹亭》备考资料
- 资源简介:
约20240字。
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海若士,一说若士,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所居名玉茗楼、清远楼。戏剧作品为传奇五种,《紫箫记》作于万历初年,万历十五年改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都作于作者晚年。因《紫钗记》是《紫箫记》的改写本,故历来都将其除去不计,称其它四种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一、生平。汤显祖出身于一个中等富户,高祖和祖父都是藏书家。他十三岁开始学习古文词,结社唱和,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十四岁进学,二十一岁中举,以孝廉和文章天下闻名。因拒绝张居正的延揽,故科举不第。直到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即万历十一年(1583),他已三十四岁时才考中进士。次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后升至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代南京官署只是安置官员的地方,没有实际的政务。汤显祖在此期间,与后来成为东林党的顾宪成、高攀龙等多有往来,非常关心时政。万历十九年,他上《论辅臣科臣疏》,指出,万历朝政治的败坏是因为前十年张居正,后十年申时行主持朝政造成的。并且揭露抨击了赈灾官员的贪污行为。此疏一上,震动朝野,得罪执政,他因而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万历二十一年,他任浙江遂昌县知县,前后五年。宽刑简政,颇有政声,受民爱戴。当时神宗借收矿税之名横征暴敛,朝廷对各地灾荒处理不力,加之边境作战失利,他感到在政治上已不可能有所作为。万历二十六年他投劾弃官归乡,时年四十九岁。万历二十九年朝臣以“浮躁”之名,将他的官籍削除。他弃官后一直在故乡过着隐居生活。在这前后,他大约在万历二十五年写成了不朽的名作《牡丹亭》,次年写《牡丹亭记.题词》,一并付刻。万历二十八年写成《南柯梦》,次年写出《邯郸梦》,这也是他最后一部剧作。
二、思想。他不仅是个伟大的戏剧家,而且是晚明时代最进步的思想家之一,在文学理论和戏曲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
(一)哲学思想。
1、师承。汤显祖幼年时曾受到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双重影响。他的祖父在中年后笃信道教,而父亲汤尚贤却是个“为文高古,举行端方”的儒生。他们都曾按照自己的思想对汤显祖加以教育:“家君恒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 他后来的入世济民与出世归空的相互矛盾的世界观,可以追踪到幼年时期。汤显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还受到晚明一些著名思想家的影响。他在《答邹宾川》的信札中曾说过自己思想的师承关系:“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在《寄石楚阳苏州》的信里说:“有李百泉先生者,见其《焚书》,畸人也。肯为求其书,寄我骀荡否?”明德师指罗汝芳,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再传弟子。李百泉即李贽,更是把泰州学派的理论发挥到极致的人物。泰州学派最著名的命题就是“百姓日用即是道”和“率性所行”。这种将民生和个人权利置于首位的思想,显然与理学家的“天理”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