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太爷进城》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090字。
《吴老太爷进城》教案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子夜》的思想内容。
理解并掌握吴老太爷的心理感受。
鉴赏本文独特的景物描写。
概括当时的社会环境。
文本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子夜》1933年1月出版,它标去着茅盾创作的成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由振兴民族工业到最终破产的悲剧命运为轴心,以吴荪甫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焦点,展示了1930年5 月到7月的社会生活,通过这两个月的历史横断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地点是上海。从纵的方面看,是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而做的种种努力,写他如何苦心孤诣经营他的庞大企业,如何吞并小企业,如果用残酷的手段剥削工人,如何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最终却被外国资本支持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所击败。从横的方面来说,有内地乡镇土豪劣绅的没落,农民的暴动,工人的罢工,交际花的活动,青年男女的恋爱……作品牵涉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众多头绪。可以说,小说的构思是庞大的,它围绕中心事件,把复杂万端的人物、情节等浓缩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2.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从小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期满后因家庭困窘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工作。1921年和王统照、郑振铎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提出了“艺术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茅盾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与鲁迅并肩战斗,促进了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1932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麦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抗战爆发后,茅盾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和《风景谈》。建国后,茅盾先后担任了文化部长、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1981年临终前,茅盾捐献25万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
◇3.背景资料
课文节选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双桥镇,30年前,他也曾经是新党。不幸的是25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后来又半身不遂:他就再没有迈出书斋半步。25年来,除了《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