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有19道题,约8240个字。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说明:
1.本卷满分100分(含卷面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请认真审题,小心答题,祝你成功!
一、语文知识积累(29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4)题。(共8分)
汉语谐音艺术的出现,除了跟汉语语音特点有关以外,还与汉族的民俗传统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中国人春节喜欢挂葫芦,不仅因其藤长子多,象征了多子多孙,还因为葫芦与“福禄”谐音;年画中通常会画一只喜鹊______(zhù)立于梅枝之上,谐音“喜上眉梢”;过年时,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碗,大人不会像平时那样责备惩______(jiè),反而会说一句“碎(岁)碎(岁)平安”……这些都体现出一种传统的民俗习惯:做事说话要多和好事好词关联,即使不同字也要争取谐音,祈求好运庇护,希冀将来能幸福成功、快乐平安。又如,在中国文化里,有以虚为美、文贵曲折的传统,而谐音正好可以起到化直露为①、避粗俗成②的效果。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含冤被斩,临终时对他的儿子说“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闻者皆为之落泪,知其用“莲”谐音“怜”,用“梨”谐音“离”,在内敛委婉地表达对儿子未来③命运的怜惜和对黑暗社会害其骨肉分离的愤慨。这正是谐音与文化传统紧密相关的佐证。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惩(chéng)冀(yì)敛(liǎn)
B.惩(chéng)冀(jì)敛(liǎn)
C.惩(chěng)冀(yì)敛(liàn)
D.惩(chěng)冀(jì)敛(liàn)
(2)依据文中括号里的注音填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伫戒 B.贮戒
C.伫诫 D.贮诫
(3)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③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典雅②含蓄③惊慌失措B.①典雅②含蓄③孤苦伶仃
C.①含蓄②典雅③惊慌失措D.①含蓄②典雅③孤苦伶仃
(4)借助文段中学到的知识判断,以下表述中不包含谐音文化的一项是()(2分)
A.三味书屋中挂着一幅画,画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树下,暗指书中自有“福禄”。
B.中国人年夜饭一定要有鱼,预示“年年有余”;喜欢数字“8”,而尽力回避数字“4”。
C.俗语“矮子爬坡”说的是小个子一步步往高坡爬的情景,暗含“步步高升”的意思。
D.过年时,很多人会在家里倒贴“福”字,表示福气已“到”,寄托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2.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①《咏雪》中描写雪的两个比喻句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和“”。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③,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子曰:“君子成人之美,。。(《论语》)
⑤问余何意栖碧山,。(李白《山中问答》)
⑥王湾励志,《次北固山下》看到日夜交替,不禁吟诵出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积极向上的富有艺术魅力的诗句:,。
⑦李益多愁,登上受降城,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耳闻夜风传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不禁吟诵出了:“,”这征人的心声。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4分)
⑴元方入门不顾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⑶非学无以广才⑷屠自后断其股
4、“谦称”是对自己谦逊的称呼。谦称自己学识浅薄为“鄙”;谦称自己不聪明称“”;谦称自己身份地位用“卑”;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叫“”。(2分)
5、名著阅读(5分)
(1)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说出对应的人物或作品。(2分)
示例:金色花印度《飞鸟集》作者:泰戈尔
①摆“大”字睡踏死隐鼠三“哼”经鲁迅作品中的人物:
②日本仙台医学教授修改讲义鲁迅作品:《》
(2)《朝花夕拾》中,童年鲁迅对下列这些书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请任选一项说明理由。(3分)A.《鉴略》B. 《二十四孝图》C. 《山海经》
我选__________。童年鲁迅对这本书是的。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清新的散文隽永的苦味
阅读洪素丽的散文《苦瓜》,会是一段美好的旅程。“认识作者”“知识卡片”“相关言论”“作者心语”,可以帮助你深入理解《苦瓜》。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学习之旅。
【认识作者】
洪素丽,女,作家、画家。1947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后赴美习画。现定居美国。专事绘画与文学创作。擅长国画、油画、木刻画,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绘画作品被多家美术馆收藏。在文学创作领域,她亦诗亦文,创作颇丰。诗集有《十年诗草》《盛夏的南台湾》《流亡》等,散文集有《十年散记》《守望的鱼》《海岸线》《芳草天涯》《梦与旅行》等。1982年获《中国时报》散文推荐奖,1994年获《联合报》文学奖散文奖。
资源评论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