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60字)
《长亭送别》说课稿
一、教材的整体把握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主要写张生启程时莺莺前往长亭送别、伤别及别后忧惧的感受,宣示了“但得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思想,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否定,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本折由崔莺莺主唱,主要由四个场景所组成:长亭路上、长亭饯别、临别叮嘱及分手怅望。在这四个场景中,作者精心构思了十九支曲词,《西厢记》素有“花间美人”之称,本折历来更是为人所称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曲词文采优美,富有抒情性,这十九支曲词描写了不同环境中的情与景,细致刻画崔张相别时的满怀怨怅,把读者带进一种诗意的境界中,曲情凄婉缠绵,辞句清丽俊秀,声调宛转优美,能极其细腻地把崔莺莺送别时的微妙心理表现出来。本折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矛盾上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笔法,抒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以写诗填词的手法借景抒情,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然而又是悠长和无法解脱的哀愁。这组曲词还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词句,使之如同己出,或翻出新意,为曲评家所称赞。
值得注意的是课后练习中接连出现三道有关这些曲词的习题:
1、【端正好】【一煞】两支曲子的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其中的景物描写有
什么作用?
2、体会下边曲词的情味,说说它们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从课文中任选一支或几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尽量讲究一点文采。
而本单元教学重点就在于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课本中《古代戏曲鉴赏》一文也明确提出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要注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古代戏曲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艺术传统,并结合戏剧的特点,使写景抒情成为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长亭送别》一折曲词优美,是典型的诗化语言,完全能把它做为诗歌鉴赏的对象,这些曲词继承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美的传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古典文学送别主题表现得极其形象化和艺术性,富于诗意,很能体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综合上述内容,在处理教材时笔者认为应该尽量淡化戏剧情节,突出对曲词语言、意境的欣赏,从而体会人物的细腻心理。
新课标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长亭送别》主要抒写莺莺送别张生时的万千愁恨,这些感情对十八九岁的高中生来说很有吸引力,教学中不难激发他们的兴趣,但如何使兴趣转化为知识的掌握呢?高三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