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两组》ppt24(课件+课时跟踪检测+教学案,3份打包)
- 资源简介:
课件共38张,学案练习约8060+3790字。
第8课 图片两组
作者简介
王小亭(1900-1981),北京人。早年任英美公司电影部摄影师。1925年任万国新闻通讯社摄影记者。1930年任《申报》新闻摄影记者。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拍摄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是中国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新闻摄影记者,是中国人投身于新闻电影界的鼻祖。
常识整理
新闻摄影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这是使用照相机对新闻事实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此外,新闻摄影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的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瞬间(shùn) (2)悬赏(xuán) (3)废墟(xū)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血血淋淋(xiě(鲜血(xuè) (2)宁安宁(nínɡ(宁死不屈(nìnɡ)
2.语境辨析法
(3)这些并不强(qiánɡ)壮的少年却被法西斯强(qiǎnɡ)令穿上军装,送到前线去充当炮灰。
(二)写准字形
(1)niè(嗫嚅(niè(镊子) (2)昏kuì(聩(功亏一kuì(篑)
(3)名fù(副其实(四fú(幅照片) (4)zhèn(赈济(zhèn(振奋)
(三)易混辨析
臭名昭著vs遗臭万年
课本
原句 1945年,臭名昭著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的一个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集中营的路上。
辨析 两个词都是指很坏的名声。“臭名昭著”侧重于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遗臭万年”指坏名声流传下去,永远为人唾骂。侧重于影响时间长。
即境
活用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著名科技媒体近日发布了科技史上最臭名昭著的13大罪犯榜单,其中斯诺登、Reddit创始人施瓦茨等榜上有名,这些人在美国历史上或许会流芳百世,抑或遗臭万年。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说一说每一幅图片的内容。
明确:第一组图一画面主体是一个幼儿在火车站废墟上无助大哭的镜头。
图二是各族劳工奋力铺路的场景。
图三是德国少年成为盟军的俘虏,他们却笑容满面。
图四是在纳粹溃逃后的一个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集中营的路上。
第二组图一是重庆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欢庆胜利的场面。
图二是一片荒芜、凄凉的墓地,墓碑累累相望、令人痛心的场景。
图三是从战俘营释放的士兵回到成了废墟的家。他痛苦地趴在一堵破墙上哭了起来。
图四是德国总理勃兰特向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献花后,下跪道歉的场景。
2.给每一幅图片加一个小标题。
……
课时跟踪检测(八) 图片两组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著名(zhù) 着力(zhuó)
震撼(hàn) 遗憾(hàn)
B.盛装(shènɡ) 盛饭(chénɡ)
昭著(zhāo) 诏令(zhāo)
C.分别(bié) 别扭(biè)
撤退(chè) 播撒(sǎ)
D.投降(xiánɡ) 降雨(jiànɡ)
溃逃(kuì) 匮乏(kuì)
解析:选B “诏”应读zhà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瞬间 震撼 悬赏 愤怒
B.狙击 沮丧 龃龉 阻碍
C.热烈 庇护 纳碎 摄影
D.形骸 咳嗽 弹劾 隔阂
解析:选C “纳碎”应为“纳粹”。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网络歌曲词作者刻意追求“陌生化”“小清新”等效果,导致不少歌词出现直白、浅俗、口水化等问题,________业界诟病。
②为破除城镇化“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怪圈,留住齐鲁特色乡愁,________地方历史文化。我省从2014年起开始全面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③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共同利益。如果有的国家,一意孤行,继续制造对抗,将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________。
A.备受 继承 位居 B.备受 传承 后果
C.倍受 传承 跃居 D.倍受 继承 结果
解析:选B “备受”,完全地、普遍地受到,侧重于范围。“倍受”,加倍地、格外地受到,侧重于程度。“继承”,指一个对象直接使用另一对象的属性和方法,也指按照法律或遵照遗嘱接受死者的财产、职务、头衔、地位等。“传承”,更替继承,传递、接续,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后果”,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结果”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是中性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扭曲价值观的主导下,“绿领巾”“红校服”蜂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