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4
- 资源简介:
约7700个字。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 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梳理
1.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2.走进作者
作者 鲁迅 原名 周树人 体裁 驳论文
评价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
3.文体常识
杂文
定义 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 “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杂文媒体 纸质媒体、网络媒体
名家 鲁迅、刘勰
二、字词积累
1、重点字(拼音)
慨叹(kǎi)笼罩(lǒng)脊梁(jǐ)省悟(xǐng)家谱(pǔ) 倘若(tǎng)诬蔑(miè)搽脂粉(chá)诓骗(kuāng)宰相(zǎi)前仆后继(pū)求神拜佛(fó)
易错警示
易写错字:“慨叹”的“慨”易错为“概”;“笼罩”的“笼”易错为“茏”;“诓骗”的“诓”是“讠”旁,而不是“木”旁。
易读错字:“慨叹”的“慨”读“kǎi”而不读“gài”;“笼罩”的“笼”读“lǒng”而不读“nǒng”;“前仆后继”的“仆”读“pū”而不读“pú”;“拜佛”的“佛”读“fó”而不读“fú”;“省悟”的“省”读“xǐng”不读“shěng”。
2、多音字
佛(fó)佛教笼(lóng)笼子仆(pū)前仆后继
(fú)仿佛(lǒng)笼罩(pú)仆人
记忆方法
“佛”读“fó”时,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读“fú”时仿佛和违背、违反的意思;“笼”读“lóng”时,时用竹篾、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读“lǒng时,是”较大的箱子、遮盖,罩住和概括而不分明,不具体,称“笼统”。
“仆”读“pū”时,是向前跌倒;读“pú”被人雇佣差遣服务的人,与“主”相对
3、形近字
诓(kuāng)诓骗摧(cuī)摧残
框(kuàng)门框璀(cuǐ)璀璨
记忆方法
“诓”和“框”读音不同,结构相同,部首不同,分别是“讠”“木”;“摧”“璀”读音相同,结构相同,但部首不同,分别是“扌”“王”。
4、重点词
①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②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③不足为据:不能够当作凭据。
④怀古伤今:怀:想念。伤:忧思。今:现在。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