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10字。
践行行知理论 投身课程改革
南通市小海初级中学 季春华 邮编:226017 电话:85951625
陶行知被毛泽东尊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宋庆龄尊为“万世师表”,被人民誉为千古圣人——“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他既强调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教育的终极目标,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王炎斌语)在全面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该怎样才能更深入地学陶、师陶、研陶、用陶,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
学习陶行知,首先要学习他献身教育的精神。
陶行知身处社会动荡,风云变幻的年代,但他始终站在改造社会,改造教育的前列,从社会的需要,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出发,不怕挫折和困难,甚至不怕生命危险,大力提倡国难教育、抗战教育和民主教育,将教育与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将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紧密结合。有人说他是抱着石头过河,先生回答的是:“我是抱着爱人过河。”他把学校当作爱人,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学校。这样,他才能抛弃个人的杂念,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审视教育,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我们现在搞教育改革,虽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但由于受社会发展转轨和国际教育改革大趋势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改革。新的课改是一场至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活动,从专家思想到教师的教学实践,这中间尽管有许多成功的实验,但真正推行,必然会碰到前所未有的难题,这就很有必要学习先生的这种精神。
很多人认为这中间最大的问题便是教师——教师的观念问题。事实也的确如此。首先表现在对课程标准的解读认识上的模糊。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新课改首届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五天的培训,对新的课课程标准的解读,专家是各有所论,甚至意见相左。标准是是用来执行的,因而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规范性、明确性。而现在连专家都对此各执一词,下面的教师该怎样理解。而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又怎能去执行。如果真的这样,我们的标准不是用来被执行,不是用来培养人,而是用来培养一批又一批的解读课标的教育专家,那新课改还有成功的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