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彭州中学高2017级高一上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9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10/17 20:22: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1530字。

  四川省彭州中学高17级高一上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汪加云   审题人:徐华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为Ⅰ卷和第Ⅱ卷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都按要求和题号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处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
  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
  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
  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
  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
  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
  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
  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
  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
  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
  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
  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
  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
  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
  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
  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
  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
  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
  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
  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
  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
  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
  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就是精神上崇尚家 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在“变”中继承“常”就非常重要。
  C.中国诗歌在传播上,必须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写诗需要难度,而读诗需要易度。
  D.中国诗歌的“常”总是存在的,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它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在创作过程中,诗人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有了“走出”就有了审美距离和诗美体验。
  C.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是新诗的根本,于是有人就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 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常”是诗歌精神 ,是审美精神。现今中国新诗的繁 荣程度取决于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了。
  二、文言诗 歌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 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