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道小题,约14220字。
福建省莆田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友情提示: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你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说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原始思维孑遗极浓重的思维方式——这样说绝对没有贬低中国人的意味,因为各种不同思维方式之间并非线性的历时性关系。而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在中国古典语言文字上,又使中国古典语言尤其是书面文字呈映出以下特征:一是它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文字直接表示事物,它无须经由语音便达成意义——而西洋文字却总是“隔”了语音这一层——并保留着鲜明的视觉印象;二是由于它的图画性,每个汉字都是独立完足的,并不需要上下文来确定它的“所指”,因此,它无论安放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那种直接呈现意义的视觉印象总使人不至于误解;三是因为图画式的文字已经决定了句的意指,限定了话语的语义范围,而传统的“以意逆志”式的阅读习惯又自动组合了这些“块状”的文字,使它们不言自明地呈现着意义,因此它保存了原始“思维—语言”的那种简略性。
古诗语言的语序要求不严格——诗句中词汇不定位,能任意转换它在句中的位置,语法简略而松散,伸缩舒卷的随意性强,这正表明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比西洋表音文字更多地残留了思维的深层结构原貌,而这又正是中国古典语言文字的特色所在。
恰恰因为汉语与汉字的这一特色,却使它非常地适用于诗歌。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五彩缤纷、众相杂陈的生动世界,而不是一个由冷冰冰的逻辑链条缀合起来的抽象世界,所以汉字的充分视觉性、图画性和汉语非直线性组合的特征使它正好成为了诗人直接触摸与描述世界的天然质料;诗人的思绪有如儿童,因为他们的思维都淡化了逻辑性而富于跳跃性,所以汉字块状的拼合与语法的简略松散恰好在诗人那里是诗思的直接呈现;诗人的体验乃是一个朦胧混沌的境界,所以汉字语法的省略错综恰好在他试图表现这种境界时是一种避免确定与限制的极佳工具;最后,诗人希望于读者的正是追求多义性即多向的意会,所以汉字构成的诗句由于词汇间的“脱节”、“颠倒”所引起的歧义,恰好是启发读者“纯粹默想”以神游诗境的手段。
以温庭筠那一联著名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例,如果我们采取简单的方式,可以把它分成六个名词性词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们都是平行陈列的听觉意象和视觉意象,互相之间并无关联。除了第一个“鸡声”之外,平列的五个视觉意象构成了一个“全景图”,使读者似乎在瞬间就领略了诗境。可见,在诗人直接呈现思维深层结构的诗句中,只有那些看见的与听见的意象,但你能说它没有规定语义范围么?你能说它的意脉没有贯穿这些孤立呈现的“块状”因子并使他们流动起来么?可是语法所必须的那些黏连成分,却都隐没不见,它以深层的本相直接呈现,待读者“以意逆志”,把它们再度转换组构成形。
因此,语序的话题如果追寻它的“思维—语言”本源的话,它乃是中国传统思维及其赖以表述的汉字所决定的。这语序无论如何“省略”与“颠倒”都“毫无限制”并且人们都能接受,乃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及阅读习惯所决定的。
(节选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有删改)
1.关于汉字特征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汉字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无须经由语音便达成意义,并保留着鲜明的视觉印象。
B.由于汉字的图画性,每个汉字都是独立完足的,并不需要上下文来确定它的“所指”。
C.汉字无论安放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那种直接呈现意义的视觉印象总使人不至于误解。
D.图画式的文字决定了句的意指,限定了话语的语义范围,这使它们不言自明地呈现着意义。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语言保存了原始“思维—语言”的那种简略性,这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在中国古典语言上的表现。
B.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比西洋文字更多地残留了思维的深层结构原貌,这一特色使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最适用于诗歌。
C.客观世界具有生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汉字的某些特征相契合,使汉字成了诗人创作诗歌的天然质料。
D.汉字构成的诗句词汇间常有“脱节”、“颠倒”引发歧义的现象,这往往有利于读者体会诗味。
3.对文中温庭筠诗句的举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一联诗虽只展现了那些看见的与听见的意象,但它并非没有规定语义范围,也并不缺乏诗的意脉。
B.这一联诗六个名词之间形式上缺乏语法上的黏连成分,内容上互相也无关联,但却不影响诗境的呈现。
C.这一联诗虽以深层的本相直接呈现,但读者理解这一联诗时“以意逆志”,能够把它们再度转换组构成形。
D.这一联诗无论如何“省略”与“颠倒”,人们都能接受,这是由中国人的思维及阅读习惯所决定的。
【答案】1.D2.B3.D
【解析】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试题分析:B.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比西洋文字更多地残留了思维的深层结构原貌,这一特色使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最适用于诗歌。“非常地适用”不等于“最适用”。
3.试题分析:D.这一联诗无论如何“省略”与“颠倒”,人们都能接受,这是由中国人的思维及阅读习惯所决定的。原文说“无论如何‘省略’与‘颠倒’,人们都能接受”,主要是针对追寻语序的“思维—语言”本源而言的,不是针对这一具体诗句来说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 村 落
阎连科
①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