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成语故事(Word版,20份打包)
- 资源简介:
【国学校本教材】《论语》中的成语故事(Word版,20份打包)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 见义勇为.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0 朽木不雕.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1 待价而沽.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2 能言善辩.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3 富而有礼.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4 慎终追远.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5 言而有信.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6 四海之内皆兄弟.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7 西河之痛.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8 欲速不达.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9 行不由径.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2 祸起萧墙.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20 牛刀割鸡.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3 丧家之犬.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4 尽善尽美.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5 箪食瓢饮.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6 登堂入室.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7 车马轻裘.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8 片言折狱.doc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9 单衣顺母.doc
1 见义勇为
一座废弃许久的小学,校园里树木苍翠,花坛里开着各色鲜艳的花朵。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小动物们的乐园。
清晨,麻雀和喜鹊这对好朋友又如约来到他们的乐园。不过今天他们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在大树下的宣传栏上看到“表彰见义勇为”几个模糊的字迹,下面的小字已经看不清了。喜鹊驻足,歪着脑袋想努力辨认出这些模糊的字来。
麻雀不屑一顾的说:“‘见义勇为’都已经过时了,我不赞同见义勇为,何况还是小学生呢?”
喜鹊头也不回的反驳道:“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文化是每个小学生的义务和责任……”
麻雀拍打着翅膀吼道:“见义勇为当然好,但是不搞清楚情况,鲁莽出手,好心办坏事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小偷在前面逃,便衣警察在后面追,小偷边跑边喊‘救命!有人抢劫了!’结果好心人反倒把便衣警察给拦了下来,鲁莽地见义勇为,而不加思考辨别,这怎么行呢?”
喜鹊也毫不示弱,飞到一棵高高的柳树上,居高临下地对着麻雀讲到:“见义勇为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应该被发扬。记得有一次,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在河边玩耍时,一不小心滑入水中。千钧一发之际,一位中年男子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起了小女孩。这件事多么让人感动啊!所以见义勇为还是要坚持学习和发扬的。”喜鹊说完,摆出了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麻雀气呼呼地说:“如果是你遇到身强力壮的歹徒,如果是你遇到落水的儿童,如果是你遇到熊熊的烈火……”
“哈哈……是啊!你们说的都对,不过,你们知道见义勇为的真正含义和来历吗?”啄木鸟打断了他们的争吵。
现在大家认为看见不好的事情就要挺身而出,拔刀相助,除恶扬善,伸张正义,这就是“见义勇为”。刚才麻雀和喜鹊的争辩都有理,所以小学生见义勇为要量力而行,不要做无谓的牺牲;首先要正确全面了解“义”,然后“见义”不仅要“勇为”,还要“智为”,不可以莽撞、盲目。
比如“弦高犒师”, 弦高经商途中突然遇到秦国军队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大“义”,一定要为,而且要做成功,这就需要“智为”——智慧;还需要常人所不能的勇气。见义当智、勇而为,量力而为,不要因小失大。
“见义不为,无勇也。”没有智、仁、勇就无法从事自己的事业,所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一种牺牲,要智、仁、勇齐备,看到该做的就去做就是见义勇为。这就是为政篇的基本精神——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成 语:见义勇为 jiàn yì yǒng wéi
释 义:用看到该做的、正义的事情就要奋勇的去做。
近义词:急公好义、挺身而出 、义不容辞、
反义词:袖手旁观、见利忘义、见死不救、隔岸观火
示 例:小明同学见义勇为的行为,足可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楷模,值得表扬。
文言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之。见义不为,无勇也。(出自《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这是你存心谄媚。遇见你该当做的事不做,这是你没勇气。
……
3 丧家之犬
一次学校“雷锋社团”活动中,下起了小雨。小强发完最后一张宣传资料回到学校时,身上的衣服也湿透了。大家都夸小强有责任心,小明却笑着说:“你看你,活像一个‘落汤鸡’!”小强也笑着对大家说:“我觉得像‘丧家之犬’更合适。”小明笑得更厉害了,“犬就犬呗,还是丧家的!”小强接着说:“没知识了吧?让我给你讲讲‘丧家之犬’的由来吧!”
公元前497年,孔子已经五十五岁。鲁国君臣荒于女色,怠于政事,多日不听朝政,孔子很失望,于是开始了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
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卫国发生了激烈的内部争斗,内忧外患。此时,孔子在卫国也无法实现其“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于是决定离开卫国。就在孔子准备渡黄河去晋国的时候,他得知晋国赵简子杀戮功臣,嫉贤妒能,残暴不仁,便放弃去晋国实施“仁政”打算。
正当孔子犹豫不定去哪里的时候,弟子司马牛建议去宋国。因为宋国是司马牛的祖国,并且他的长兄桓魋在宋国做司马,于是孔子师徒向宋国进发了。他们翻山越岭,并随路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他们了解到宋国的老百姓身陷各种苛捐杂税、繁重的劳役之中,而且得知大司马桓魋权臣当道,挥金如土,劳民伤财,暴虐无道,鱼肉百姓,还为自己制做殉葬用的陶俑,修建庞大的陵墓。孔子同情宋国的百姓,十分痛恨桓魋的所作所为。不过,孔子师徒的一言一行也早已传到了大司马桓魋的耳朵里。
……
5 箪食瓢饮
暑期夏令营集合了,同学们都带着自己的行李准备上车。队伍的最后,小明提着一个几乎与自己的身体同样大小的包,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一边挤一边说:你们看我妈给我准备了好多好吃的。确实,小明的包里装着各种零食。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包拖上了车,好几个同学一起帮他把包塞进行李架里。
气喘吁吁的小明一屁股坐在小明的旁边,瞪着俩大眼珠子,看着小强,高声叫道:“哟,小强,你就带这么个小包倒是轻快。我看你到时候是不是得喝西北风!看我多么幸福,有这么多的好吃的。”小强不慌不忙地说:“你可能觉得参加夏令营大吃大喝是幸福的事。我觉得‘箪食瓢饮’的夏令营更值得纪念。”听完这话,小明一脸疑惑,那这个“箪食瓢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一生共收了三千名学生,其中得意门生有七十二个。而在这七十二人中,他最喜爱和器重的是颜回。颜回身材不高,性格内向,沉静寡言。
颜回对孔子十分尊敬。他十分听从孔子的教诲,有了错误就努力改正,从不再犯第二次。孔子曾经说过:“自从我收了颜回这个学生,其他的学生对我更亲了。”而颜回也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学
……
20 牛刀割鸡
小明的表哥是大学教授,一天,表哥到小明家玩,看见小明正在面对著作业愁眉苦脸。小明见表哥来了,忙跑过来说:“哥哥,快来帮我做做这道题。”哥哥说:“我一个大学教授,做你二年级的题,这不是牛刀杀鸡吗?”小明挠挠脑袋,问:“什么是牛刀杀鸡啊?”“来,那就让我们来看看牛刀杀鸡的由来吧。”
子游在跟从孔子游历诸侯国返回鲁国后,被任命为武城宰,成为武城行政首长,这为他实践礼乐治国思想提供了一个极好平台。
有一次,孔子到了那里,还未进入城门,就远远听到了弦歌之声。孔子很是欣慰,“这弦歌之声是我教育学生的礼乐教化方法,看来子游把这种方法已熟记于心了。”孔子微微一笑,对身边的弟子说,“你们的师兄子游,已经熟练掌握了推行礼乐的方法。不过,在武城这样一个小地方,竟然用它来教育普通老百姓。这不就等于杀一只鸡,却动用牛刀了吗?真是过于小题大做了!”
不一会儿,就有人把孔子的话告诉了子游。子游听到老师来了,心里很是高兴,可一听老师这么评价他,心里很是不理解,他立即来到孔子身边询问:“老师,以前您不是常告诉我们吗?做官的人,如果学习了礼乐,他就能懂得爱护百姓;老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服从命令遵从教令。这些话,是您教育我的啊!我今天出来当地方首长,作为他们的父母官,我应该教育他们啊!”
孔子听了这话,心中非常惭愧,立刻收回刚才的话,回头告诉身边的其他学生,“你们大家听好,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是开玩笑、说笑话的。”
子游在治理武城中,注重礼乐教化,使民风大变,境内弦歌之声飘扬,百姓安居乐业。他用礼乐之教治理武城所取得的出色业绩,获得亲眼目睹的孔子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有力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