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练习(5份)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练习(1).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练习(2).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练习(3).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练习(4).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练习(5).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课后练习(1)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可靠的。
C.焚百家之言言:言论,句中指著作。
D.……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徒:门徒。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4.下列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C.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诸侯力量的雄厚。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威震于殊俗②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③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使…退,击退。)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回头)C.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连词,相当于“又”)D.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西厢记•长亭送别》(连词,表转折)
7.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懂得,认识,知道;读音:shí)B.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识别,辨认;读音:shí)C.博闻强识《屈原列传》(知识,才能)D.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标志,标记;读音:zhì)
8.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信)B.呼儿烹鲤鱼。中有尽素书。(《饮马长城窟行》)(信)C.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项脊轩志》)(书法)D.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写)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课后练习(2)
1.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填在横线上。A.内立法度,务耕织_______________ B.试使山东六国与陈涉度长挈大_______________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 D.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_______________
①规章制度②计算③越过④揣度
2.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D.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今入关,财物无所取B、前辟四窗C.沛公欲王关中D、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4.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B、登高而招C、蜂房水涡D、日削月割
5.下面句子中对“造”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①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建造)②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到达某一境界)
③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④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⑤小子有造(培养,造就)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指天地、大自然)
⑦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指宇宙的造物能力)
6.下面句子中对“载”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①载歌载舞(又且一边…一边)②柳子载肉于俎(盛放)
③怨声载道(充满)④十载寒窗,苦不堪言(zǎi 年)
⑤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乘坐(马)]
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载着)
⑦载以牛马/ 车载斗量/ 老者不负载于道(装载负担)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戍卒叫,函谷举B.灭六国者,六国也C.赵尝五战于秦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亡:灭亡B.以有尺寸之地以:才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举:拿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说明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B.“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中一个“视”和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C.“暴霜露,斩荆棘”是写诸侯先人创业成效得来的不易;“以有尺寸之地”是写诸侯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D.这段文字谈赂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课后练习(3)
1.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 )
A.会盟而谋弱秦 B.追亡逐北
C.天下云集响应 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内立法度,务耕织务:致力于。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C.于是六国之士,有……杜赫之属为之谋属:属下。D.百越之君,委命下吏委:交给。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加点词语意思正确的是()A.奋起猛烈振作B.奋斗功德震撼C.发展功业举起D.奋发烈士挥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席卷天下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内立法度,务耕织C.东割膏腴之地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6.下列各组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项(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君子生非异也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孝公既没距关,毋内诸侯C.旦日不可不蚤来自谢项王赢粮而景从奉厚而无劳D.因击沛公于坐,杀之恨晨光之熹微徐公来,孰视之
7.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道芷阳间行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C、君子不齿D、而此独以钟名
8.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离骚》)(屡次)B.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与妻书》)(数目)C.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高祖还乡》)(列举)D.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子刘子自传》)(数字)
9.阅读下面文字,做1-3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下面各项加点词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课后练习(4)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蹑足行伍之间D.百有余年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却匈奴七百余里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以弱天下之民D.南取百越之地
3.下列加点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而其见愈奇
C、西望下口D、而耻学于师
4.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刚才)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适宜、享有)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到……去)
D.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只是)
5.下面句子中对“贼”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①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祸患祸害)
②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刺客杀手)
③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作乱叛国之人)
④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强盗)
⑤贼亮贼亮(黑)
6.下列句子中“故”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无缘无故
C.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D.暮去朝来颜色故君安与项伯有故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③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④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也相同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相同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8.(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后面成语中加点的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兴高采烈B.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臂一呼
C.履至尊而制六合/ 如履薄冰D.收天下之兵/ 兵贵神速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吞二周而亡诸侯/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执鞭而临之
C.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然后践华为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下面最能表现秦国兵将骄横的一句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课后练习(5)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铸以为金人十二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也C.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D.内立法度,务耕织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来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不能喻之于怀喻:比喻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美好C.曾不知老之将至曾:竟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向:假如
4.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B.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C.曾不若霜妻弱子(及,比得上)D.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如果)
5.下面句子中对“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开弓)②荆轲废,乃引匕首提秦王(举起)
③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带领)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退却)
⑤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傧之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引导)
⑥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举起)
6.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祭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第2页共6页
(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1.选出一项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A.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2.翻译句子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