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备课资料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二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2/6 16:26: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7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9300字。
“笑”中教学《逍遥游》
  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
  《逍遥游》一文,先是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后来调整到第四册,这样的“位移”说明了这篇课文的难教和难学,但即使作了这样的调整,还是“怎一个难字了得”。在给这篇课本确定难点时,人们常常笼统地说是主旨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者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一旦全由教者解读,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什么主体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等都谈不上了。我认为,课文最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内容以及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内容很杂,学生的眼睛难以看出头绪出来;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学生更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全文认识的“混沌”。我想,如果学生眼前的“混沌”能够膨胀为宇宙的清澄,那么他们对课文的主旨就能迎刃而解,他们在课堂上也就能够达到学习的“逍遥”境界。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尝试在“笑”字上大做文章,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是我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范读全文前,我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师:在《三笑》电影中,“三笑”都是秋香笑唐伯虎(学生大笑),《逍遥游》里的这三“笑”,是谁笑谁呢?
  生: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读毕,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生:因为鲲鹏高飞,要靠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
  师: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生: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
  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师: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读完,师: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生: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师: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生:同样是反对、反驳。
  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生: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
  齐读第二节,感悟内容: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师: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
  读完,师: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生: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师: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生: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师: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生:也都作了否定。
  师: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师: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师: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生: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教后感:要使学生不“混沌”,首先教者要做到不“混沌”。我备这一课,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读原著上。我一连读了好多天,先后读了二十几遍,教学思路才豁然开朗:全文三节正好有三“笑”,就从这里入手。因为三“笑”不仅把全文的内容简化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也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全贯串了起来。
  备完课,我的耳边仿佛回荡着一串笑声,而正当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大笑之时,潇洒的庄子笑着,走了过来……
  庄子《逍遥游》的美学品质 ( 2004-10-21 1712 )
  [内容提要]《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他的哲学观、人生观以及美学观。特别是后人从他的思想中总结出的美学观点形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次突破,具有开创性的美学品质。本文试图从“审美心胸”、“审美境界”、“审美观”这三个方面论述这种美学特征以及它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
  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