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模块综合检测试题(11份)
- 资源简介: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八)+小狗包弟+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六)+鸿门宴+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七)+记念刘和珍君+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十)+短新闻两篇+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十二)+飞向太空的航程+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包身工+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四)+烛之武退秦师+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五)+荆轲刺秦王+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doc
模块综合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言偃作为孔子的“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事迹则与《五人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
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要有足够的地域文化修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选自《新华文摘》2015年版,有删改)
1.下列有关“乡贤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贤”是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包含人们对其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乡贤文化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B.乡贤文化也是乡贤的道德精神的具体表现,它是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性特征,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C.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是文物,这些文物的存在能产生感召力,使人见贤思齐。因此,建设乡贤文化,应高度重视对乡贤文物的保护。
D.乡贤文化的教育作用值得重视,以丰厚的文化修养,深厚的情感投射,时代的语言,历史的逻辑,可感知的乡贤事迹,可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解析:选A “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错,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贤包括“在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一般前者指在地方享有很高威望的乡邑士绅,后者一般指走出了乡邑的一些文化精英。
B.乡贤文化的教育作用很早就为学人所认识,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深入发掘乡贤事迹,就是要推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等道德品格。
C.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发掘乡贤文化的文化根性,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
D.文献、文物使乡贤精神“目染”,名贤故事让乡贤佳话“耳濡”。乡贤文化就这样 通过耳濡目染,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精神熏陶。
解析:选C C项中“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文中第四段说“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由此可知,审视评价乡贤文化的视角与一般文化是有区别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贤与同乡邑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相同,乡贤的道德精神更容易令人崇敬、仰慕、效法,因此构建乡贤文化意义重大。
B.离开了乡邑的乡贤,他们的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 从而使乡贤文化与整个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C.乡贤人文道德力量的传播离不开文献和文物,它们是乡贤文化的文字载体和物质遗存,如果文献流失、文物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
D.乡贤的评判标准既有地域性,亦有时代性。但不管处在哪个地域、哪个时代,品学成就、道德风范、精神高度始终是评判乡贤的重要尺度。
解析:选C “如果文献流失、文物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说“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由此可知,文献流失、文物毁灭只会让乡贤文化无法“看得见”,并不会使其消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
……
课时跟踪检测(五) 荆轲刺秦王
(时间:40分钟 满分:55分)
一、基础巩固(2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项是(3分)(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方还柱走
C.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解析:选CE A项, 反→返。B项,还→环。D项,振→震。F项,卒→猝。G项,说→悦。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看见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眼泪
C.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私自、私下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受
解析:选A “见”在此表被动,可解释为“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今行而无信
②图穷而匕首见
③丹不忍以己之私
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A 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承接;③连词,表原因;④介词,用。
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函封之
A.又前而为歌曰 B.其人居远未来
C.太子迟之 D.箕踞以骂曰
解析:选D D项与例句同,都为名词作状语。A项,名词作动词,上前。B项,形容词作名词,远方。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愿大王少假借之
解析:选C A项,走投无路,陷入困境。B项,没有信物。D项,宽容、原谅。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5分)
译文
……
课时跟踪检测(八) 小狗包弟
(时间:40分钟 满分: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贫血(xuè) 血淋淋(xiě)
叱骂(chì) 拈轻怕重(zhān)
B.狗爪(zhuǎ) 爪牙(zhǎo)
解剖(pāo) 舐犊情深(shì)
C.篱笆(lí ba) 拍摄(niè)
罢黜(chù) 罄竹难书(qìng)
D.镌刻(juān) 譬如(pì)
濒危(bīn) 掷地有声(zhì)
解析:选D A项,“拈”应读niān。B项,“剖”应读pōu。C项,“摄”应读s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租赁 驾驭 呻唤 坛坛罐罐
B.熬煎 寂寞 歉意 绿草如荫
C.羞耻 责备 款待 坠落腐败
D.虫蛀 内涵 做揖 逆来顺受
解析:选A B项,荫—茵。C项,坠—堕。D项,做—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______,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②为了什么理由,好多平方英里的没有人迹的森林,遭人类______而为我所私有了吗?
③如果雨下得太久,就会使地里的种子,低地的土豆烂掉,但它对高地草还是有好处的。______它对高地草很好,对我是______很幸运的了。
A.作客 遗弃 即使/也
B.作客 丢弃 既然/也
C.做客 丢弃 即使/也
D.做客 遗弃 既然/也
解析:选D “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遗弃”,抛弃,扔掉不要。“丢弃”,丢掉(原有的权利、主张、意见等)。“即使”,表示让步假设。“既然”,用于上句,指出已经成为现实的或已肯定的前提,下半句根据这个前提推出结论,常用“就”“也”“还”呼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扫除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诸多法律空白。
B.对王先生捐给村小学的十万元钱,村委委员中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