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9700字。
百色市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考试题
高二语文
说明:①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②将第I卷的答案写 在第Ⅱ卷前面的表格内。
(作者:黄志武 陆德金)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累(lěi)赘 编纂(zuǎn) 国粹(cuì) 数(shuò)见不鲜;
B、俯瞰 (kàn) 浸渍 (zì) 菲薄(fěi) 殒身不恤 (xù);
C、禅宗(chán) 勾当(ɡòu) 模样(mú) 长歌当哭(dānɡ);
D、真挚 (zhì) 蹊跷(qī) 椽子(yuán) 怏怏不乐(yà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落蕊 怨天忧人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B、倒溯 吹毛求疵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C、撕打 罄竹难书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D、挖墙角 芸芸众生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很多人都会穿着运动服去上班,显然,运动装的登堂入室如今已不再是一件新鲜事儿。
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网络时代,任何消息都是掩盖不住的。
C、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D、一阵凉风吹来,衣衫单薄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细心的妈妈连忙为我黄袍加身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博雅教育”将从人文、艺术教育入手,通过听、读、观、行等教学方式,让大学生领 略中华优秀传统,博采世界文化精华,促进人才培养,增强人文底蕴。
B、导师当老板赚钞票,研究生给导师当小伙计打工。对于这种现象,上海大学已经引起足 够重视,开始制定相关规定加以匡正和遏制。
C、某些日本法官尚能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努力寻求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办法,这与 小泉政府一再歪曲史实,干出伤害亚洲其它国家和人民感情之事形成了鲜明对比。
D、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一些高中对整个录取比例不像以前那样看重,开始拼命追求考上 名牌和重点大学,现在,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只比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书法的气韵
文艺作品的意境之美,是从整体中得到的,书法也不例外。一幅书法,如果只让你看其中的 几个字,你大概只能品评这几个字的形体之美,例如说某些字如何遒劲、妍媚、飞动等等, 至于 神采、意境之美是谈不上的。即使像用放大镜扫视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让你分着观赏,也 还不能得到神采、意境之美,只有全幅作品尽收眼底,才能欣赏得到。
书法艺术所创造的意境,比诗词、绘画、雕塑所创造出的意境要空灵得多,抽象得多,因为 那些文艺作品类描绘了事物的实在形象,比如真山、真水、真人、真物。但是,书法艺术的 点画并不描摹任何物象,非山、非水、非人、非物,它只显示出事物的 某些形式美及力量 感、运动感、节奏感等“生命意味”。它所创造的意境虽然是空灵、抽象、不确定的,却给 观赏者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且,书法的作者为了求得意境之美,常含蓄处之,特别是草 书、行书,更以其“点画狼藉,使转纵横”,“朱焰绿烟,乍合乍散”,从而将意境弄得“ 乍显乍晦,若行若藏”,莫可辨识。
书法的深层是“意味美”,它主要由笔意和书法家心性所构成。笔意指明书法作品中体现出 来的、书法家在意匠经营和笔画运转间所表现出的神 态意趣和风格功力。颜真卿曾就静的实体、动的笔势,或全字、全幅着眼,阐发在不平中求 平、不直中求直、不匀处求匀等书法艺术形式美的对立统一法则。笔意集中体现书法家的审 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成功的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心手达情,书不妄想”的结晶。书法家并不 拘泥用笔,死拟间架,而是变化多端,巧存新意。字、行、幅各个部分互相对比照应,形成 一个多样统一和谐的美的整体。欣赏者能够从字迹形体线条的变化中,充分领悟书写者内在 的思想感情,从书法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中把握书意,感受到一种激动、鼓舞的力量,这是 书法欣赏与一般认字的本质区别。
笔意是生成书法独特气韵意味的关键,而“笔断意连”是其根本的审美要求,“心手达情” 是书法魅力得以呈现的创作形式。笔断意连,指书法作品中点画虽断而笔势连续的整体势态 ,又称“意到笔不到”,是书法艺术中审美特征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草书如果只有相连的 笔道,无顿挫劲健的点画(笔断),便显不出苍雄轩昂,而成为春蚓秋蛇扭结;楷书如果仅有 静止笔画,无顾盼灵动的体势(意连),就不能表现奕奕神采,而像“算子”一样呆板。在一 字之中,“笔断”使线条起有度,“意连”使结字启承分明。一字之外,有上下字的意连, 前后行的意连,全幅的意连,照应谨严,气贯不断,可呈现韵律美和意境美。
笔断意连表现书法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孙过庭《书谱》:“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 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情性”就是指明行笔呼应的顿挫而表现出的神采 气势。线的索带连绵,一点一画,都是书法家心情的自然流露。这种或断或连的线的艺术, 表现出书法家的种种情绪意态、风神状貌。笔断意连的用笔,要求书法作品上下呼应,左右 顾盼,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从笔未到处显出更多的意蕴,从静止的字形中显出活泼飞 舞的动势,加深和丰富书写内容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使书法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
5、书法艺术中审美特征的构成因素很多,下列不是书法审美特征构成的因素的一项是( )
A、笔断意连,心手达情 B、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C、实用性,艺术性 D、想象空间,生命意味
6、下列对“颜真卿曾就静的实体、动的笔势,或全字、全幅着眼,阐发在不平中求 平、不直中求直、不匀处求匀等书法艺术形式美的对立统一法则”这句话中“书法艺术形式 美的法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平与不平、直与不直、匀与不匀相辅相成。
B、字、行、幅各个部分互相照应,形成多样统一而和谐的美的整体。
C、在静动之中,一字和多字之中求平,求直,求匀称。
D、书法作品上下呼应,左右顾盼,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照应严谨,气贯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