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四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8/6 7:41:3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道小题,约19290字。

  江西省上饶市四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⑴请按照题号顺序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另附的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在此试
  题卷上答题无效。⑵考试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⑶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
  卷、答题卷一并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荀子的思想以儒学为宗,又兼容并蓄了其他诸子的部分思想,可谓春秋以来诸子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卓有建树,并且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基础性的理论贡献。钱穆先生就认为:“汉代以后的儒家学者对经济的见解,基本上由此而来。”而荀子的经济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
  荀子认为“人之生固小人”,在《富国》篇里又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指出人性生而就有引起社会纷争,破坏社会秩序的恶质。但同时他又强调“力不若牛,走不若马”的人类要得以生存,就必须群居,因为“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认为若不群居,人类社会显然无法发展,甚至连生存都是问题。
  既然确定“人之生,不能无群”,但以人性易争之“恶”又怎样才能和谐地群居呢?荀子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明分”。他多次提到“分”的作用,譬如,“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将以明分达志以保万世也”等等。他从“分”的角度来解决“群”的和谐与发展问题,与墨子追求“尚同”截然相反。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荀子则既强调了“群”的统一与和谐,也充分肯定了“分”的重要性,指出“群”的组织单元必须多元化,并以之为维系“群”的团结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但究竟什么是“分”荀子却没有明确地做出界定,不过从其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分”实质上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为所有的社会成员进行明确具体的社会职业、身份等级与职责分工;二是在此基础上为各个成员的“欲求”做出相应的“度量分界”,也就是给不同阶层的人予以不同的权利与资源分配。但这种分配必须以什么为依据呢?荀子指出:“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并说:“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将礼义视为明分的基本原则。
  作为分配依据的“礼”,本身就有以德、能为标准进行社会阶层与物质资源之“分”的制度公正的伦理内涵。荀子说:“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德、能的高低就决定了资源分配上的等差。荀子通过礼义对此作出确认,为社会物质资源的分配与个人德、能的对应性提供了保障,试图以此来有效地控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由欲求而“争”,并由“争”致“乱”而“穷”所导致的潜在风险。其“礼”从德性要求与制度规范上对人们经济活动中的分配问题进行伦理价值导向和法律规范,力图做到符合儒家价值理念的起点公平与过程公正,以实现人类难以“近尽”的物质欲望与自然、社会资源的“相持而长”。
  (节选自《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兼容并蓄,是春秋以来诸子学派的集大成者,其在哲学、伦理、教育、经济等诸多方面卓有建树。
  B. 荀子对汉代以后儒家学者的经济见解有深远影响,其中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是其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
  C. 荀子在指出人性生而就有恶质的同时,又强调人类要得以生存、人类社会要得以发展,就必须群居。
  D. 荀子认为解决“人之生,不能无群”和人性易争之“恶”之间的矛盾而使人们可以和谐群居,关键在于“明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荀子的“力不若牛,走不若马”承认了人类自身具有局限性,“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说明人应各专其职,群居而合作。
  B. 从荀子的“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将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也”和墨子的“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可以看出,前者强调“分”,后者强调“尚同”。
  C. 荀子不仅强调了“群”的统一与和谐,还认为如果“群”的组织单元能够多元化,那么“群”的团结和稳定就能够得以维护。
  D. 荀子虽然没有对究竟什么是“分”做出明确的界定,但他明确指出礼义是明分的基本原则,将其作为分配的依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荀子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他主要从社会成员的阶层划分、基于阶层划分的权利与资源分配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分”的内涵。
  B. 荀子通过礼义对德、能的高低决定资源分配上的等差做出了确认,这是社会物质资源的分配与个人德、能的对应性的保障。
  C. 荀子的“礼”对人们经济活动中的分配问题进行伦理价值导向和法律规范,努力做到起点公平和过程公正,使之符合儒家价值理念。
  D. 荀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有效地控制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实现了人类的物质欲望与自然、社会资源的“相持而长”。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题中B项,“其中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是其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错误,原文是“荀子的经济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题中C项,混淆逻辑,选项“如果……那么……”是充分条件,原文是“‘群’的组织单元必须多元化,并以之为维系‘群’的团结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D项,“有效地控制了……实现了……”错,原文“试图以此来有效地控制……潜在风险”“力图做到……以实现……‘相持而长’”。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驴打滚儿
  林海音
  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子的影子。树荫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
  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宋妈让他蹲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宋妈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做《雪》的课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