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学案(4份打包)
- 资源简介:
辛弃疾词两首
6辛弃疾词两首习题学生版.doc
6辛弃疾词两首习题教师版.doc
6辛弃疾词两首学案教师版.doc
6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学生版.doc
辛弃疾词两首 习题教师版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遥岑(cén) 鲈鱼堪脍(kuài) 倩何人(qìng)
B.玉簪(zān) 舞榭歌台(xiè) 佛狸(lí)祠
C.螺髻(jì) 求田问舍(shè) 揾英雄泪(wèn)
D.巷陌(bāi) 献愁供恨(ɡònɡ) 羽扇纶巾(ɡuān)
【答案】 D(陌:m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栏杆拍遍 神雅社鼓 远目 嬴得
B.犹愁风雨 金戈铁马 天际 可堪
C.红巾翠袖 邪阳草树 吴钩 仓皇
D.千里清秋 气吞万里 登临 烽火
【答案】 D(A雅—鸦、嬴—赢;B.犹—忧;C.邪—斜)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答案】 C(“雪”是借喻,比喻浪花)
4.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答案】 C(应是“赞扬当年刘寄奴北伐的英雄气概”)
5.《永遇乐》的上半阕凭吊雄踞东南的孙权、气吞中原的刘裕,作者的用意是( )
A.歌颂历史上江东的英雄人物。
B.感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足迹无处寻觅。
C.颂扬历史上的英雄,抒发今不如昔的喟叹。
D.赞美昔日的英雄,寄托自己的壮志空怀的恨事。
【答案】 D
6.对词的上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两句既有写实,又有怀古,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B.“舞榭”两句用语双关,揭示了历史规律,充满了沧桑感。
C.“斜阳”三句用对偶手法写眼前景象,怀古中感慨万分。
D.“想当年”三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借代、比喻和夸张。
……
辛弃疾词两首 学案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二、知识链接
把栏杆拍遍(节选)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