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单元综合测评试题(5份)
- 资源简介:
第1单元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1 第1单元.doc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2 第2单元.doc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3 第3单元.doc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4 第4单元.doc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模块综合测评.doc
单元综合测评(一) 第一单元
(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08332024】
①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②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③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④某地方电视媒体现场随机访问市民对春晚的满意度,调查结论是“满意”与“不满意”大抵平分秋色。这与央视网公布的调查结果大相径庭。
⑤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⑥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解析】 ①持平之论: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含褒义。②蠢蠢欲动: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为贬义词,此处用来指报考学生显然不对。③出人意表:出乎人们的意料。④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⑤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这里应用“不负众望”之类的词。⑥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使用正确。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导学号:08332025】
A.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充分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共同担当的使命感,表明了中国为推动互联网发展做出更大努力的决心。
B.一些调查显示,我国一线城市的大部分居民憧憬自由而又安定的生活,并且希望不断上涨的房价能够逐步回落是大家的普遍愿望。
C.商品的过度包装不仅会让奢靡浪费的风气入侵我们的社会领域,将真正喜爱这些商品的人拒之门外,而且让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
D.孩子们现在普遍近视得比较早,这除了与他们看电视、玩电脑、读书、写字时间过长有关外,也与其各自家族遗传因素密不可分。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是介宾短语,缺主语,应删去“在”和“上”;B项,句式杂糅,删掉“是大家的普遍愿望”;C项,语序不当,“让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和“会让奢靡浪费的风气入侵我们的社会领域”位置调整一下。
【答案】 D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08332026】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建设__①__一项系统工程,__②__一句口号。“大事讲规划,小事讲办法”,在具体实施层面上,相关方面须在落小落细落实上多动脑筋,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微观操作,__③__让具体项目落地生根。唯其如此,__④__将“一带一路”战略变为可触可感的现实。一个项目、一笔贸易、一次交往,都是一个切入点、一个具体抓手,看起来都是小事,__⑤__小中见大,解决好一个具体问题,__⑥__能打开突破口,带动其他问题解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是 而是 从而 才能 然而 也
B 是 不是 进而 因此 可是 /
C 不是 而是 进而 所以 但 /
D 是 不是 从而 才能 但 就
【解析】 第①②处两个句子构成了并列关系,用“是……不是”即可;③处语意是在上句基础上的顺承,用“从而”,不能用“进而”;④处与“唯其如此”照应,也与前文构成了条件关系;⑤处语意发生转折,从衔接紧密的角度出发,应该用“但”;⑥处与上句暗含着假设关系,应该加以体现,用“就”。
【答案】 D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导学号:08332027】
①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 ②天气是醉人的温暖,恰好是
……
单元综合测评(三) 第三单元
(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①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的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期许
B.①纵一苇之所如 如:相似②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C.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简直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命名
D.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尚:尚且②而又不随以怠 怠:停止
【解析】 A项,期,至、及;B项,如,往;D项,怠,懈怠。
【答案】 C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08332095】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⑦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⑧火尚足以明也 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①③④ B.②⑤⑧
C.③⑤⑥ D.②④⑨
【解析】 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名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⑦动词作名词,⑧形容词作动词,⑨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08332096】
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虽一毫而莫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解析】 D项,均为连词,和。A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B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答案】 D
4.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死生亦大矣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而今安在哉?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客有吹洞箫者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⑩然力足以至焉
A.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
B.①⑥/②④⑤⑨/③⑦/⑧/⑩
C.①⑥/②④⑦⑨/③/⑤/⑧/⑩
D.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⑩
【解析】 ①⑥为状语后置句,②④⑨为判断句,③⑦为定语后置句,⑤为宾语前置句,⑩为省略句,⑧既是判断句,又是用“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答案】 D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导学号:08332097】
吴公堤记
[明]陈 观
吴公堤,古春江堤也。不言春江而言今名,县令吴侯①所筑,民为是名,示不忘也。富春背山面江,下通钱塘,潮汐往来,诸水会流,
……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08332131】
在20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不过,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那么,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
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上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只有有了“流”, “源”的意义才能成立。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虽然是借鉴日本学者的文学史著作写成的,但仍然把“以治化为文”认作正宗。到1923年,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 “自汉以后,神话大兴。”鲁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但鲁迅撰写的《汉文学史纲要》和茅盾撰写的《中国文学变迁史》中,都没有给神话位置。神话为文学史作者普遍关注,应该是在上世纪中叶的事情。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神话资料钩沉工作取得的进展,更重要的是随着苏联文学理论的传入,神话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里程。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前提,由此有人推论中国上古也应该像希腊一样有一个神话为主体艺术的时代,神话也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和前提。如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古典文学简史》、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詹安泰《中国文学史》、杨公骥《中国文学》等,都是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来论述的。
——(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曾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但是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传入中国,中国一些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始对这一“共识”提出疑问。
B.西方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学起源于古代神话,因为古代神话具有神圣性和社会功用性,而且对西方文学产生规定性作用。
C.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是否要以中国上古神话的出现为前提,确实难以判断。
D.无论是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还是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略稿》等,都受外国文学理论的影响,都把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定位为神话。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 “确实难以判断”理解错误,原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意思是“中国神话出现与否,不影响诸如‘李杜’等文学巨星的出现”。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是两种不同时代的神话,前者出现的时代要远远晚于后者。
B.像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上古神话也并非“虚造”,因为它们都有历史作内核,所以只能算上古史的神话化。
C.“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揭示了“源”和“流”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即“源”对“流”具有规定性作用。
D.林传甲、汪剑余、鲁迅、茅盾等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都不认为神话是中国文学之源,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 “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理解错误,原文是“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自汉以后,神话大兴。’鲁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说明他们都是意识到了神话的存在。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刘毓庆看来,中国神话并非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正如徐旭生所言,中国神话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
B.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国文学史没有规定性,但是六经对中国文学史却有规定性,所以中国文学史的“源”是六经而非神话。
C.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是否对文学史的发展产生规定性作用,这才是判定神话是不是中国文学源头的两个必要条件。
D.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但并不能由此推出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的结论,因为两地神话出现的时期和作用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原文的表述是“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说明神话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存在,不是神话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必要条件。
【答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汉学家叶嘉莹
上官云
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温家宝致信祝贺,称先生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