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广雅中学、佛山一中三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1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7/12 10:49:1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9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4550字。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广雅中学、佛山一中三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2017年6月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君子的意义
  楼宇烈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
  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君
  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的差别,
  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
  C.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教学
  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D.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远大坚
  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两个方
  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B.“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的。
  C.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道理上
  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D.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
  以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君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
  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B.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
  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C.“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D.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各种
  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卖笑的人     (德)海因里希•伯尔
  每当人们问起我的职业,我总感到尴尬:我这个平素以自信著称的人会变得脸红,言语支吾。我羡慕那些能直截了当地说“我是泥瓦匠”的人们,我也羡慕理发师、会计和作家,因为他们可以简单明了地说出自己职业的名称而无需冗长的解释。我,是一个卖笑的人。这一介绍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