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5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7/10 10:26:5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16
  • 下载点数: 5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40960字。

  文言文阅读
  2017年高考
  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
  【答案】
  9.D
  10.C
  11.B
  12.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13.D
  14.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解析】
  9.试题分析:根据上下文,即使圣人重生,也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因此D项“不能易也”中的“易”是“改变”,而非“交换”。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此题只要根据上下文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该“易”为一词多义,文中“甚易制”中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而此处是说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是“改变”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综观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但不代表可以忽视文言虚词。高中阶段要求考生把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必须将这18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牢记在心,并掌握一定的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和步骤。做题时,考生首先在脑海中检索该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再将之代入到考查的语句中,结合语境判断、确认。
  11.试题分析:B项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原文,通过上下文语境判断大致语意是否正确,二要将翻译过来的句子与文言中的原句仔细对比,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歪曲文意等错误。
  12.试题分析:重点词语的翻译:(1)为,创造,1分;失时,违背时代,1分;句意1分。
  (2)已,停止,1分;篡弑,篡位弑君,1分;大意,1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为”“失时”“已”“篡弑”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D项最后一句“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不当,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常犯的错误有: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等。
  14.试题分析:考生解答此题时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题干中明确说明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判断的直接依据”,根据文中“故柳宗元曰”可知,前面的分析,即柳宗元说这句话的依据,也是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而前面的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房分封诸侯王的事情。考生可概括表达为: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其次要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最后到文中筛选信息,看清楚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是用原文回答,抑或两者皆可。
  【参考译文】
  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