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试题已进入中考阅读测试卷中,这是中考改革试题“稳中求变”的“变”的方面。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的多元化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不追求一种解题思路和唯一答案,注意肯定学生的创见,使答案的界定有一个合理的自由度,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br>
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技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br>
<br>
一. 熟悉开放型试题类型。<br>
1. 模拟仿写类。<br>
如阅读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中第5、6两段对春风、春雨的描写后,要求用一个比喻句把你对春风的感受写出来。题干中还有一句提示性的话我们必须抓住:“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它启示我们,在解答这道题时,首先要多角度思考, 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 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 敏捷而灵活的思考问题。 例如:同样面对春景, 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人低吟“流水落花春去也”。同样面对秋景,有人但见明丽金秋,硕果累累,有人却见秋风萧瑟, 清秋凄婉。<br>
朱自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抚摸”, 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在思考中, 可以从春风“温煦”的角度进行求同思维, 造出“煦暖的春风拂面而来, 就像疼爱你的人用温暖的手轻抚着颜面”的句子。也可以从“春寒料峭”的角度进行求异思维, 造出“春风不着肉, 好似尖刀割”的比喻句。由于对春风的感受各异,加上所比的事物不同, 所以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必须符合以下两点要求:①要写出对春风的感受;②必须用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br>
<br>
2.筛选提取类。<br>
例如: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 回忆你读过的古诗, 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br>
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仓库里搜索读过的描绘春雨轻盈, 细密特征的诗句。诸如:“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沾衣欲湿杏花雨”都符合答题中的两个要求:①描绘春雨的特征。②古诗句。<br>
<br>
3.续写补写类。<br>
下边是一段课外文的阅读题,题目是《根的联想》, 在作者看 来树根的奉献同春蚕、蜡炬的奉献相比, 更深的意义在于树根为了更好地奉献而不断壮大自己。 与其把老师比成春蚕、蜡炬,不如把他们比成树根。<br>
为了讲清这道题, 这里选录了一段文字。<br>
不仅老师, 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但更重要 的是不断壮大自己。一个医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才有更大的才力去奉献;乙社会需要我们的奉献精神, 更需要我们 有更大的奉献才能。<br>
依照画线的句子, 在乙 处补充一个论据,要与上下文内容一 致,语气连贯。<br>
这道题更能体现出开放性试题的特征,又有一定的难度,不可能也无法设置统一的标准答案。但不等于说这类题无从解答。关键是要找准切入口,从分析原文中的这个事实论据入手,看一看它和上下文的联系。“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这句是承接上文“不断壮<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