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17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4460字。
天津市河西区2017届高三三模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第I 卷 (36 分)
注意事项:
1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本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第1-12的相应位置。
2 .本卷共三题,36分。
一、(12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这一只神奇的云游鸟,当它从我的头上飞过,我那在飞的灵魂与它猝然相遇。难以言状的是我那份惊喜,如同两颗流星,在(幽寂/幽邃)的高空,擦肩而过,闪铄出两个永生时间中的一点微光。在那片刻,我的灵魂如同水波,在一瞬间偎近了水莲,虽只是一刹那,但是,美整个统治了我。
有时候,欣赏着俯仰湖面的秋苇,(凝望/张望)着远山上的片云,我似看到了诗神的面影,我匆匆拿出手册,捏起笔管,但一转眼,宛如一片倏忽的流云,诗的影子只成了回忆,多么恼人的挑逗!我真不知如何才使那凌波微步的诗神,在我粗糙的纸上,留下清浅的足印;如何把这比游丝更剽缈的意象,凝成有形的诗句;如何把握住它无穷的美,嵌进有限的几行墨迹;如何自那(苍茫/迷茫)的深渊,打捞出那沉落的明珠。我常自嗟叹是个低能的乐师,琴弦的颤动,应和不上诗神的轻歌!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偎(wēi)近 剽缈 B. 琴弦(xián) 闪铄
C. 颤(zhàn)动 猝然 D. 应和(hé) 倏忽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幽寂 凝望 苍茫 B. 幽寂 张望 苍茫
C. 幽邃 张望 迷茫 D. 幽邃 凝望 迷茫
【答案】1. B 2.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 缥缈 C颤(chàn)动 D 应和(hè)。
2. 试题分析:幽寂:突出寂静,幽邃:突出深邃;凝望:突出凝重,张望:突出向四周望;苍茫:空旷辽远,迷茫:模糊不清。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微信、支付宝今年不在鼓动红包大战是一大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分浮躁和功利多一分平淡与从容。
B. 目前,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代际传承,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将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
C. 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D.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题中B项,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C项,句式杂糅,把“发射了”改为“发射的”; D项,语序不当,“七月与安生”应放在关联词“尽管”之后。
点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句式杂糅都可用此法。第二,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以用此法。第三,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第四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第五,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的语音标志。
4.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五人墓碑记》的“在丁卯三月之望”中的“望”是指阴历三月十五日。
B. 《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阴历七月十六日。
C. “ 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D. 《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晦朔”是指时间很短,其中的“晦”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朔”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朔”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晦”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重新体认家庭为社会之本
戴志勇
近日,央视综合、少儿等频道播出动画剧《郑义门》,呈现了“江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