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 资源简介:
共18题,约17960字。
绝密★启用前
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些年,“弘扬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呼声时起。原因大致有二:一为当今画坛写意画愈见衰微,诸多重大展览中,获奖的写意作品寥寥,上乘之作更是几成绝响;二为盛世中国对民族文化的精神诉求,一个多世纪的西学东渐之后,中国画坛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中国画终于走到了正本清源的历史节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难时刻,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中国画在西方绘画的学习与借鉴中,开启了百年变革。先是写实——这一西方绘画的传统,在改良中国画的期待中,在现实主义思潮的推助下,逐步主导中国画坛。尔后,改革开放的浪潮,将印象派、野兽派等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对于中国美术的影响扩展开来,对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的借鉴,成为中国画在对写实主义的纠偏中向前迈进的依托。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西方写实的造型观念与艺术语言,和西式的面对生活与自然直接创作的写生方法,既增强了中国画对于现实的表现力,也使“笔墨加造型”成为了中国画创作的基本艺术原理;平面化的构成、变形、肌理、制作等西方现代艺术元素,既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语汇,也使中国画陷入对外在的视觉形式的过度追逐。于是,千余年来推崇“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中国画,离“形”越来越近,离“神”越来越远。
当下的中国画创作,水墨写实依旧占据着主体地位,工笔画蓬勃兴盛,对比之下,只有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写意画迟迟不见起色。国运昌盛亟待实现文化自强的今天,写意画必须找回写意精神内核,从根本上纠正方向上的偏差。
传统中国画,“立象皆本于尽意”。所尽何“意”?一为象外之意,乃物象之内涵;二为境外之意,乃意境之升华;三为胸中逸气,乃心中涵养之正格之气。因此,“意”既不是对客观物象的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宣泄,而是“天人合一”式的主客观高度和谐统一的所在,既需要具备娴熟的艺术技巧,更需要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方能“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今天的写意画,却常常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画理的一知半解,只见毫无内质的笔墨,不见立意,即便有“意”,也是“意思”多,“意境”少,“逸气”全无,草草为之,狂妄有加,既无超迈沉郁之思,也无充沛昂扬之意,徒见写意之貌,全然丧失了以线存形、以形传神、澄怀观道的传统法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写意精神,蜕化为以结构、明暗、色彩、构成、制作等西方造型原理为圭臬的水墨表现,浅薄粗糙,不耐久观。
必须承认,写意画已经整体从人文领域滑向视觉领域,偏离传统中国画的文脉,少有中华文明之神采。因此,对于中国画未来的发展,我们有理由发问:写实水墨大行其道的方向是否应该有所调整?写意传统的承续如何才能师古人之心而非师古人之迹?期待中国画写意精神开拓中的自觉重返。
(选自《人民日报》徐红梅《重振中国画写意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千余年来推崇“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写意传统,蕴含着作
者的丰富情感和民族精神。
B.中国画在一百多年的变革历程中,学习与借鉴西方绘画艺术,形成了融中
西绘画艺术于一体的写意精神。
C.写意精神的“意”是指象外之意、境外之意、胸中逸气,即物象的内涵、意境的升华、作者心中涵养的正格之气。
D.“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也是写意精神的体现,它要求创作者具有深厚的
人文素养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崛起需要更加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
画的民族精神已经引起中国画坛的重新思考。
B.当今中国画坛写意画愈见衰微,中国画已经走到了正本清源的历史节点,
找回写意精神内核,从根本上纠正方向上的偏差是中国画坛义不容辞的责任。
C.学习与借鉴西方绘画一百多年来, 中国写意画已经从人文领域滑向视觉
领域,偏离了传统中国画的文脉。
D.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开拓,既要继续学习西方各种画派的技法,又要靠本土
画家的不懈努力,重振千余年来中国写意画的雄风。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变革,中国画走过了一条中西融合的横向创作之路,而中国画借古开
今的纵向发展更是任重而道远。
B.西方写实的造型观念和西式的面对生活与自然直接创作的写生方法,虽然
增强了中国画对于现实的表现力,却淡化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C.中国画千余年来推崇的写意精神,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离“形”越
来越近,离“神”越来越远。
D.中国画“立象皆本于尽意”,当前写实水墨大行其道的方向也应该有所调
整, 中国画写意精神需要重返正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旷,字文远,以字行。南齐司空孝嗣五世孙。父彻,梁秘书郎,尚元帝女安昌公主。江陵陷,俘以西,客偃师,贫不能自给。兄文林鬻书于肆,文远日阅之,因博通《五经》,明《左氏春秋》。时耆儒沈重讲太学,授业常千人,文远从之质问,不数日辞去。或问其故,答曰:“先生所说纸上语耳若奥境彼有所未见者尚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