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2016-2017学年下期高2017届热身考试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6/2 21:31:5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3660字。

  成都七中2016-2017 学年下期
  高 2017届热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两卷答案均应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黑格尔说,“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眼下,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没有什么比谈论人工智能更酷炫的了。但问题在于,许多科幻电影、电视剧都设想了最终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的悲惨结局。最近霍金就再次表示了这种担忧。
  其实,无论是科幻电影中的桥段,或是霍金的担心,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对于人类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这种不确定,既源于对人工智能理解上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在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可能造成冲击的不确定性。
  其实,现在所有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基于对人类智能的简单、粗糙的模仿。即使像所谓的“神经网络”这样的名称,听着特别玄,但它与人类神经系统的真实情况,还是要差上很多级别,它们仍然只是建立在神经元连接机理的粗浅抽象上的数学模型。
  并且,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产品,都局限于某个极窄的范围之内,不要说超级智能,即使是简单的跨界,也要做出很大的调整,才能实现。
  当然,你可以说,还是存在某个时刻,人工智能就是变得比人类聪明了。我们假设真的存在这种可能,那意味着人工智能需要具备某种意识,不管这种意识是否跟人类相同。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人工智能为什么要来消灭人类呢?为什么一定要与人类为敌呢?
  更何况,人类现在对于自身的意识、伦理、思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又是什么,尚不清楚。如果机器真能自主产生意识,那也只能说,这是宿命。
  相较于这种可能性非常微小的威胁,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产生的冲击。这种冲击,并非人工智能的主动行为,而是当其改变目前的生产行为方式后,人类社会自身适应、调整自身制度的努力所带来的改变。
  虽然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潮,可能消灭近半数的工作岗位,但失去收入的只是普通的劳动者而已,企业却可能因此受益,甚至获取更多利润。那么这些利润、财富该如何分配呢?很大可能是这个社会的财富将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正如英国乐施会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报告所言,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八个人,拥有财富是人类总体财富的一半。想象一下,如果机器人革命加剧这种趋势,结果又会如何?
  社会的不公平将会是极大的问题。正如上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劳动与资本关系发生了变化,进而产生了福利制度和福利国家。现在,我们更紧迫的事情,恐怕不是去想,人工智能有了自主意识后,会如何消灭人类,而是在面对新的劳动关系、新的生产方式时,人类社会的制度究竟应该怎么调整。
  所以,如果人工智能能够摧毁人类,那一定不是因为人工智能觉醒,而是人类在这一波的社会关系变化中,自己失控了,放任极端化的社会制度出现,破坏了其自身生存的基础。这与其说是人工智能带来的,还不如说是人类自身的不可靠所导致的。
  (摘编自南方时报网)
  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是对人类智能简单、粗糙的模仿,它只是建立在粗浅抽象上的数学模型。B.人工智能中即使能够建立所谓的“神经网络”, 与人类神经系统的真实情况相差甚远。
  C.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制度产生的冲击可能会大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的威胁。
  D.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潮可能使企业获取更多利润,还改变了目前的生产行为方式。
  2.下列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太多科幻作品设想了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的悲惨结局,连霍金这样的科学家都因此表示
  了担忧。
  B.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可能源于对人工智能理解的不确定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的
  冲击。
  C.随着技术的发展,即使人工智能有可能变得比人类聪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就一定会
  与人类为敌。
  D.人工智能如果能摧毁人类,更可能是人类在适应新的一波社会关系变化中,自身失控而导致
  的。
  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存在一种两难境地,人工智能虽然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其发展
  也有诸多不确定性。
  B.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在应用上局限于极窄的范围之内,想实现产品简单的跨界更加是不可能
  的事情。
  C.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尚且有限,人工智能能否自主产生与人类相同的意识对于人类来说更是
  不能确定之事。
  D.与其担心人工智能的觉醒,不如更关注人类如何解决由于自身的不可靠而导致的一系列失控
  问题。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12分)
  张炜:写作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
  张炜有很多头衔,他曾被冠以诗人之名,也被标识为“道德理想主义”,更因“人文精神大讨论”成为标志性人物。他最看重的是“作家”。他最爱的是写作。
  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学界引起的争论和讨论,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尽管讨论中有对作品的误读,但也有吸引读者再次深入阅读的作用。误读是发生在所有作家身上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误读会一点点解除,不过新的误读也会一点点出现。而这一切,正是作家的魅力所在。“作家应该是丰富的、经得起误读折磨的、多解的,有时也是充满了矛盾的。”张炜略感遗憾的是,现在没有这样的讨论了,似乎大家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