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中语文第一册月考试卷27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沪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中第一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2/30 7:20:48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5100字。 
 高一语文月考(二)试题卷         2004.12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默写:(6句选5句)(5分)
1.不识庐山真面目,               。  2.              ,一览众山小。
3.千里之堤,          。             4.皮之不存,          。
5.洛阳处天下之中,             ,           ,            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6.郦元之所见闻,           ,           ;                ,故莫能知。
二. 现代文阅读:(28分) 
(一)
①记得有人这样说过:观点是文章的骨骼,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这比喻很有道理。写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正确的观点,当然只能算是一篇坏文章,但是,即使观点很正确,           ;如果材料贫乏,同样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读到这样的文章,使人有如看见了一个          的病人,勉强从病床上挣扎着起来活动似的。
②(          )就不同了,它们好比是硬朗而又丰满的健儿,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既有坚挺的劲儿,又有健康的美态。文章的观点,确实是靠足够的材料才可以站得稳当和活得起来的。
③我们读许多有经验的作家的作品。看见他们运用材料           ,得心应手,写来纵横捭阖,         ,这是为什么呢?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丰富的写作的经验;但是除此之外,还得依靠大量的材料积累。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材料库存,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
④古语说:“不闻文,无善声。”又说:“学无堂师,遍历为上。”这就是要求人们随时随地都要注意从生活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见闻,虚心从别人那里求得知识,通过“闻”,通过“问”,通过各种各样的经历来积累。古典作家对材料积累工作是非常重视的,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就身体力行,实践了那句名言:他从二十岁起,便到处探访古迹名胜,搜集各种传说,记录名人轶事,结果写成了被鲁迅誉为“             ,                ”的《史记》。后汉的任末,为了积累材料,少年时曾削荆条为笔,以树枝为末,每逢读书读到会心之处,则录之于衣,录之于壁,录之于树干,久而久之,住屋周围全记上了嘉言名句,人们称他的住处为“任氏经屋庄”。至于宋代的司马光,他编纂《资质通鉴》时所积累的材料则不是以篇以本为单位,而是以屋计的,他当时在洛阳积累的残稿,共有两屋之多。而明末学者顾炎武写的《日知录》,就是将自己三十年间所写的日记整理而成的。
⑤当然,材料积累,不一定都是作记录,作日记。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眼、耳、口、脑、手都得动起来。有些材料用脑子可以记得牢的,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而且根据许多人的经验,凡是这类能用脑子记得住的经久不忘的材料,往往是进行创作最有用的东西。不过,人的精力终究有限,脑子跟储藏室毕竟有所不同。所以,世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劝人们要在身边永远带一支铅笔和一个笔记本。而我国唐代诗人李贺,还有随身携着一个诗囊,每得佳句便写了放进囊内的佳话。把材料记下来,不独可以备忘,还有一层好处:常常翻一翻,对于加深记忆,巩固心得,以至对素材的综合、改造、发展,都有裨益。关于这点,我们只要细心把前辈艺术大师的笔记跟他们的作品对照一下,就会看出:他作品中的某些生活,在它的笔记里就有着原型的纪录。 1.  在文章的第①、③节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2分)
A.  无懈可击     病入膏肓     信手拈来       游刃有余
B.  言之有理     瘦骨嶙峋     左右逢源       踌躇满志
C.  无懈可击     瘦骨嶙峋     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
D.  言之有理     病入膏肓     信手拈来       踌躇满志
2.  文章第二节划线的部分是比喻的喻体,在前面的括号中写出它的本体,这个本体是:(2分)                                                                            
3.在第四节的横线上应填的诗句是            ,               。(2分)
4.文章第四节中列举的例子,在论证观点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每项答案限8字以内)(4分)
①     举司马迁的例子侧重在:                                             
②     举任末的例子侧重在:                                               
③     举司马光的例子侧重在:                                             
④     举顾炎武的例子侧重在:                                            
5.第五节中,作者说“脑子跟储藏室毕竟有所不同”,这里的不同指的是     
                       (2分)
6.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应是:                                     (2分)
(二)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淑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的《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